首页--医药、卫生论文--基础医学论文--医学微生物学(病原细菌学、病原微生物学)论文--病原细菌论文

耐药性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和绿脓杆菌噬菌体初步应用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目录第8-11页
符号说明第11-12页
1 绪论第12-18页
    1.1 噬菌体及噬菌体治疗第12-14页
        1.1.1 噬菌体简介第12-14页
        1.1.2 活噬菌体用于细菌性疾病的治疗第14页
    1.2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及其耐药现状第14-15页
        1.2.1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概述第14-15页
        1.2.2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致病性及耐药性现状第15页
    1.3 铜绿假单胞杆菌及其耐药现状第15-17页
        1.3.1 铜绿假单胞杆菌概述第15-16页
        1.3.2 铜绿假单胞杆菌致病性和耐药性第16-17页
    1.4 本文研究内容第17-18页
2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噬菌体的分离、鉴定与生物学特性研究第18-30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18-23页
        2.1.1 供试菌株第18页
        2.1.2 培养基及试剂第18页
        2.1.3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SMA2的16S rRNA种属鉴定第18-19页
        2.1.4 PCR产物纯化第19页
        2.1.5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SMA2耐药谱鉴定第19页
        2.1.6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SMA2噬菌体的分离第19-20页
        2.1.7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噬菌体IME13、IME15的生物学特性研究第20-23页
        2.1.8 噬菌体IME13、IME15的全基因组测序第23页
    2.2 结果第23-28页
        2.2.1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SMA2的种属鉴定结果第23-24页
        2.2.2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SMA2的耐药谱鉴定结果第24页
        2.2.3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SMA2的噬菌体分离结果第24-25页
        2.2.4 噬菌体IME13、IME15最佳感染复数的测定结果第25页
        2.2.5 IME13和IME15一步生长曲线第25-28页
    2.3 讨论第28-30页
3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噬菌体治疗肺部感染小鼠模型第30-35页
    3.1 引言第30页
    3.2 材料与方法第30页
        3.2.1 菌株、噬菌体、培养基及试剂第30页
        3.2.2 实验动物第30页
    3.3 最小致死量的测定第30-31页
        3.3.1 菌液制备第30-31页
        3.3.2 免疫抑制动物感染实验第31页
        3.3.3 感染模型指标评价第31页
    3.4 噬菌体IME13、IMEl 5治疗SMA2肺部感染的初步探索第31-32页
        3.4.1 菌液制备第31页
        3.4.2 免疫抑制动物感染治疗实验第31-32页
        3.4.3 治疗模型评价指标第32页
    3.5 结果第32-33页
        3.5.1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SMA2肺部感染Balb/c小鼠模型的建立第32页
        3.5.2 噬菌体治疗效果的初步研究第32-33页
    3.6 讨论第33-35页
4 绿脓杆菌噬菌体的分离、鉴定与生物学特性研究第35-46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35-39页
        4.1.1 供试菌株和质粒第35页
        4.1.2 培养基及试剂第35页
        4.1.3 绿脓杆菌噬菌体的大规模分离第35-36页
        4.1.4 铜绿假单胞杆菌Pa44的16S rRNA鉴定第36页
        4.1.5 PCR产物纯化第36-37页
        4.1.6 铜绿假单胞杆菌Pa44的耐药谱鉴定第37页
        4.1.7 噬菌体Pa27P1的生物学特性研究第37-39页
    4.2 结果第39-44页
        4.2.1 噬菌体的分离及其宿主范围第39-41页
        4.2.2 铜绿假单胞杆菌Pa44的16S rRNA鉴定第41-42页
        4.2.3 铜绿假单胞杆菌Pa44的耐药谱鉴定第42-43页
        4.2.4 噬菌体Pa27P1最佳感染复数的测定结果第43页
        4.2.5 噬菌体Pa27P1一步生长曲线第43-44页
    4.3 讨论第44-46页
5 铜绿假单胞杆菌噬菌体Pa27P1治疗全身感染小鼠模型第46-51页
    5.1 材料与方法第46页
        5.1.1 菌株、噬菌体、培养基及试剂第46页
        5.1.2 实验动物第46页
    5.2 最小致死量的测定第46-47页
        5.2.1 菌液制备第46页
        5.2.2 动物腹腔感染实验第46-47页
        5.2.3 腹腔感染模型评价指标第47页
    5.3 噬菌体Pa27P1治疗Pa44全身感染的初步探索第47-48页
        5.3.1 菌液和噬菌体制备第47页
        5.3.2 噬菌体Pa27P1治疗Pa44腹腔感染最佳治疗剂量的研究第47页
        5.3.3 噬菌体Pa27P1治疗Pa44腹腔感染最佳治疗时间的研究第47-48页
        5.3.4 治疗模型评价指标第48页
    5.4 结果第48-49页
        5.4.1 铜绿假单胞杆菌Pa44全身感染Balb/c小鼠模型的建立第48页
        5.4.2 噬菌体Pa27P1治疗Pa44腹腔感染最佳治疗剂量的研究结果第48-49页
        5.4.3 噬菌体Pa27P1治疗Pa44腹腔感染最佳治疗时间的研究结果第49页
    5.5 讨论第49-51页
参考文献第51-55页
综述第55-63页
    参考文献第60-63页
主要溶液的配制第63-65页
主要仪器第65-66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66-67页
致谢第67页

论文共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22周至27周胎儿侧脑室发育的宫内超声与标本MRI研究
下一篇:转录因子FOXM1的核酸适配体筛选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