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结构和政治行动者的角度看近代中国民主转型
中文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8页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2-13页 |
1.2 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13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5 创新点 | 第17-18页 |
第2章 西式民主转型的相关概念和理论框架 | 第18-26页 |
2.1 西式民主、西式民主转型和自由化的概念 | 第18-20页 |
2.1.1 西式民主的内涵和特征 | 第18-19页 |
2.1.2 西式民主转型 | 第19-20页 |
2.1.3 自由化 | 第20页 |
2.2 西式民主转型的理论取向 | 第20-23页 |
2.3 理论分析框架 | 第23-26页 |
2.3.1 结构 | 第23-24页 |
2.3.2 政治行动者 | 第24-26页 |
第3章 第一次民主转型的历程和分析 | 第26-43页 |
3.1 第一次民主转型的背景 | 第26-30页 |
3.1.1 自由民主主义的学习和传播 | 第26-27页 |
3.1.2 清政府的政治自由化 | 第27-30页 |
3.2 第一次民主转型的发生与初步实现 | 第30-34页 |
3.3 第一次民主转型的断续与终结 | 第34-43页 |
3.3.1 政治—军事分裂结构的形成及其影响 | 第34-37页 |
3.3.2 外部政治行动者的影响 | 第37-41页 |
3.3.3 低水平的选举和幼稚的政党 | 第41-43页 |
第4章 第二次民主转型的历程和分析 | 第43-54页 |
4.1 第二次民主转型的背景 | 第43-49页 |
4.1.1 苏联与国民党的跨国性结构交流 | 第43-45页 |
4.1.2 蒋介石建立法西斯性质的“党中之党” | 第45-46页 |
4.1.3 国民党内的改革派推进民主宪政 | 第46-47页 |
4.1.4 共产党的武装革命道路 | 第47页 |
4.1.5 中间党派和有限的政治自由化 | 第47-49页 |
4.2 第二次民主转型的启动及其终止 | 第49-54页 |
4.2.1 美苏联手推动民主转型进程 | 第49-50页 |
4.2.2 政治协商会议开启民主转型道路 | 第50-51页 |
4.2.3 国内国际多重因素终结民主转型 | 第51-54页 |
第5章 对两次民主转型的总结 | 第54-56页 |
5.1 从政治行动者的线索看 | 第54-55页 |
5.2 从结构的线索看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