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0-12页 |
| ABSTRACT | 第12-13页 |
| 序言 | 第14-15页 |
| 第一章 补贴的相关概念 | 第15-19页 |
| 一、WTO框架下补贴的含义 | 第15-17页 |
| (一) 补贴的主体 | 第15-16页 |
| (二) 补贴的性质 | 第16-17页 |
| 二、WTO框架下补贴的主要类型 | 第17-19页 |
| (一) 禁止性补贴 | 第17页 |
| (二) 可申诉补贴 | 第17-18页 |
| (三) 不可申诉补贴 | 第18-19页 |
| 第二章 中国国有企业补贴的类型及性质 | 第19-25页 |
| 一、中国国有企业补贴的背景与主要类型 | 第19-23页 |
| (一) 特殊的基金 | 第19-20页 |
| (二) 政策性亏损补贴 | 第20页 |
| (三) 贷款优惠 | 第20-21页 |
| (四) 税收优惠 | 第21-23页 |
| 二、中国国有企业补贴的性质 | 第23-25页 |
| (一) 可能因专向性而构成禁止性补贴 | 第23页 |
| (二) 可能构成可诉性补贴 | 第23-25页 |
| 第三章 WTO框架下规范国有企业补贴的相关规定 | 第25-40页 |
| 一、WTO框架下补贴规则存在的理论基础 | 第25-26页 |
| (一) 市场经济自身缺陷需要补贴规则 | 第25页 |
| (二) 国际贸易公平自由目标的实现需要补贴规则 | 第25-26页 |
| 二、WTO框架下规范国有企业补贴的一般规则 | 第26-30页 |
| (一) 基本规则 | 第26页 |
| (二) 关于国有企业补贴的两项例外 | 第26-28页 |
| (三) 国有企业补贴与国营贸易 | 第28-29页 |
| (四) “非市场经济”问题:悬而未决的争议 | 第29-30页 |
| 三、WTO框架下特殊规则存在的理论基础 | 第30-33页 |
| (一) WTO存在的理论基础 | 第30-31页 |
| (二) 接合理论的理论背景 | 第31页 |
| (三) 接合理论的核心内容 | 第31-32页 |
| (四) 接合理论与WTO的相关原则 | 第32-33页 |
| 四、WTO框架下关于我国国有企业补贴的特殊规则及评价 | 第33-39页 |
| (一) 《入世议定书》第六条 | 第33-34页 |
| (二) 《入世议定书》第十条二款和三款及评价 | 第34-36页 |
| (三) 《入世议定书》第十五条(B)款的主要内容及评价 | 第36-37页 |
| (四) 《中国入世工作组报告》第46段 | 第37页 |
| (五) 《工作组报告》第171段及评价 | 第37-39页 |
| 五、小结 | 第39-40页 |
| 第四章 WTO框架下针对补贴规则的应对之策 | 第40-49页 |
| 一、充分利用WTO的游戏规则 | 第40-42页 |
| (一) 合理利用可诉性补贴 | 第41页 |
| (二) 好好利用不可诉补贴 | 第41-42页 |
| 二、积极争取发展中国家待遇,充分利用多哈回合修改现有规则 | 第42-45页 |
| (一) 积极争取享受发展中国家在补贴方面的特殊待遇 | 第42-44页 |
| (二) 充分利用多哈回合谈判 | 第44-45页 |
| 三、善于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 | 第45-46页 |
| (一) 从认识层面讲 | 第45页 |
| (二) 从政府行为层面上讲 | 第45-46页 |
| (三) 从第三方机制上讲 | 第46页 |
| 四、调整对国有企业的补贴政策 | 第46-49页 |
| (一) 清理和规范国有企业补贴政策 | 第46-47页 |
| (二) 理顺政府与国有企业的关系 | 第47页 |
| (三) 坚持在商业基础上进行国企改制 | 第47-49页 |
| 结语 | 第49-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 致谢 | 第54-55页 |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