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材料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

建筑材料开放性研究--层次发展与形式演进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35页
    1.1 课题的背景第11-14页
        1.1.1 文化背景——图像和网络第11-13页
        1.1.2 哲学背景——从理性到经验第13页
        1.1.3 技术背景——材料的推动第13-14页
    1.2 研究课题的确定第14-21页
        1.2.1 课题的导出——建构的困惑第14-16页
        1.2.2 课题的内容——开放的材料观第16-21页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第21-27页
        1.3.1 关于国外的研究第21-25页
        1.3.2 关于国内的研究第25-26页
        1.3.3 心理学与哲学文献第26-27页
        1.3.4 科技文献第27页
    1.4 论文创新点及意义第27-29页
        1.4.1 论文创新点第27-28页
        1.4.2 研究意义第28-29页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第29-33页
        1.5.1 研究方法第29页
        1.5.2 研究框架第29-33页
    注释第33-35页
第二章 材料观念的开放性第35-62页
    2.1 建筑材料的定义和本质第36-43页
        2.1.1 材料的定义第36-39页
        2.1.2 材料构造与本质第39-42页
        2.1.3 材料的属性和与表现第42-43页
    2.2 材料的层次发展第43-51页
        2.2.1 材料发展的线索第43-46页
        2.2.2 材料的形式周期第46-48页
        2.2.3 材料的层次理念第48-49页
        2.2.4 材料的层次建构第49-51页
    2.3 材料的知觉性第51-58页
        2.3.1 材料的认知方式第51-52页
        2.3.2 视知觉与完形第52-53页
        2.3.3 材料的视觉层次第53-58页
    小结第58-59页
    注释第59-62页
第三章 形式的本源与提取第62-90页
    3.1 建筑的自然形式第62-69页
        3.1.1 中国的自然来源说第62-64页
        3.1.2 西方的自然来源说第64-66页
        3.1.3 从模拟自然到仿生学说第66-69页
    3.2 建筑的建造形式第69-74页
        3.2.1 材料在建造实践中的形式第69-71页
        3.2.2 形式探索的技术视野第71-72页
        3.2.3 在极限中涌现形式第72-74页
    3.3 形式的提取与实证主义第74-85页
        3.3.1 建筑形式的前意识第74-75页
        3.3.2 原始棚屋的建构第75-76页
        3.3.3 原始棚屋理论归纳第76-85页
    小结第85-88页
    注释第88-90页
第四章 材料的极限与层级第90-129页
    4.1 物质的自然限度第91-99页
        4.1.1 天然树木的极限第91-93页
        4.1.2 动物与平方立方定律(Square-cube law)第93-95页
        4.1.3 生命的标度律第95-96页
        4.1.4 四维空间与超线性城市第96-97页
        4.1.5 建筑分形与力的作用第97-99页
    4.2 层次化的形式第99-107页
        4.2.1 材料的限度第99-101页
        4.2.2 真实的原始棚屋第101-102页
        4.2.3 层次的发展第102-104页
        4.2.4 节点的限度第104-105页
        4.2.5 材料与建构第105-107页
    4.3. 原始建造层次第107-112页
        4.3.1 第一层次:独体建造(single)第107-109页
        4.3.2 第二层次框架建造(frame )第109-111页
        4.3.3 原始建造的局限第111-112页
    4.4 古代的建造层次第112-118页
        4.4.1 第三层次堆叠建造(pile)第112-114页
        4.4.2 第四层次支撑建造(brace)第114-116页
        4.4.3 古代建造的水平第116-118页
    4.5 当代材料建造层次第118-126页
        4.5.1 第五个层次网络建造(cyber)第118-121页
        4.5.2 第六个层次编织建造(weave)第121-123页
        4.5.3 当代建造的水平第123-126页
    注释第126-129页
第五章 形式的视觉匹配第129-171页
    5.1 知觉的作用第130-141页
        5.1.1 人类知觉认识的深化第130-132页
        5.1.2 知觉与现象学第132-133页
        5.1.3 心理学与形式自足第133-135页
        5.1.4 形式的层次第135-141页
    5.2 材料的视觉尺度第141-155页
        5.2.1 从透视学到场效应第141-142页
        5.2.2 形式的匹配第142-143页
        5.2.3 材料尺度的序列第143-153页
        5.2.4 视觉尺度的匹配第153-155页
    5.3 模度与古典建筑第155-165页
        5.3.1 模数的序列第155-157页
        5.3.2 从雅典神庙到万神庙——希腊到罗马的转换第157-159页
        5.3.3 从圣索菲亚教堂到沙特尔主教堂——拜占庭与哥特的秩序第159-162页
        5.3.4 从哥特回到雅典——帕拉迪奥母题的形式匹配第162-165页
    小结第165-168页
    注释第168-171页
第六章 材料视野中的当代建筑第171-213页
    6.1.现代建筑的尺度序列第172-185页
        6.1.1 路易斯·康的尺度和层次第172-175页
        6.1.2 柯布的尺度与层次体系第175-178页
        6.1.3 密斯的尺度和层次第178-182页
        6.1.4 富勒、奥托当代的尺度与层次第182-185页
    6.2 体系的继承与困境第185-194页
        6.2.1 独立——体型——构件体系第185-187页
        6.2.2 体型——构件——表皮体系第187-189页
        6.2.3 独立——构件——表面的体系第189-191页
        6.2.4 小结第191-194页
    6.3 科技的发展对建造的影响第194-199页
        6.3.1 科学理论进步的图示第194页
        6.3.2 发展中的材料学第194-195页
        6.3.3 建造技术的发展第195-199页
    6.4 当代材料影响下的形式探索第199-206页
        6.4.1 变化尺度的表皮第199-200页
        6.4.2 构件的极小化和层次化第200-202页
        6.4.3 力学极限下的网络建造第202-204页
        6.4.4 非线性与复杂度第204-206页
    6.5 材料线索中的未来第206-210页
        6.5.1 行为模式与建筑空间第206-207页
        6.5.2“可编程物质”和记忆材料第207-208页
        6.5.3 超轻型与巨构建筑第208-210页
    注释第210-213页
结语第213-218页
参考文献第218-230页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230-231页
致谢第231-232页

论文共23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结合实验和计算的方法来阐述柔性蛋白质的结构和动力学
下一篇:氧化石墨烯对斑马鱼胚胎发育的毒性及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