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民教育课程建构研究

中文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绪论第13-40页
    第一节 研究缘起及研究价值第13-19页
        一、研究缘起第13-16页
        二、研究价值第16-19页
    第二节 文献综述第19-36页
        一、境外关于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民教育课程建构的研究第19-29页
        二、国内关于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民教育课程建构的研究第29-34页
        三、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评价第34-36页
    第三节 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及创新之处第36-40页
        一、研究方法第36-37页
        二、研究内容、研究重点及难点第37-39页
        三、研究创新之处第39-40页
第一章 建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民教育课程的必要性第40-91页
    第一节 建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民教育课程的历史必然性第40-46页
        一、全球化发展的时代诉求第40-43页
        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由之路第43-46页
    第二节 建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民教育课程的现实必要性第46-53页
        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第46-47页
        二、塑造现代公民人格的需要第47-48页
        三、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第48-50页
        四、建设法治社会的需要第50-53页
    第三节 建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民教育课程的紧迫性第53-91页
        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民教育课程现状调查第53-70页
        二、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培养目标的相关文本分析第70-79页
        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德育教材中的公民教育内容分析第79-91页
第二章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民教育课程建构的理论依据第91-151页
    第一节 公民理论第91-107页
        一、公民的涵义第91-94页
        二、公民教育的涵义第94-102页
        三、公民教育课程的涵义第102-107页
    第二节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民教育的理论学说第107-132页
        一、多元文化公民教育理论第107-112页
        二、多向度公民教育理论第112-121页
        三、世界公民教育理论第121-129页
        四、对上述理论的分析及对本研究的启示第129-132页
    第三节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认知及道德发展的理论学说第132-142页
        一、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第132-135页
        二、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道德发展的特点第135-142页
    第四节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民教育课程建构的理论学说第142-151页
        一、经验主义课程理论第142-145页
        二、人本主义课程理论第145-151页
第三章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民教育课程的地位、属性及建构原则第151-161页
    第一节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民教育课程的地位第151-152页
        一、必修课程第151-152页
        二、核心课程第152页
    第二节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民教育课程的属性第152-156页
        一、教育性第152-153页
        二、公共性第153-154页
        三、体验性第154-155页
        四、开放性第155-156页
        五、时代性第156页
    第三节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民教育课程的建构原则第156-161页
        一、目的性原则第156-157页
        二、针对性原则第157页
        三、科学性、系统性原则第157-158页
        四、实践性原则第158-159页
        五、开放性原则第159-161页
第四章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民教育课程目标的建构第161-179页
    第一节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民教育课程目标体系建构的原则第161-168页
        一、构建体系适应性原则第161-162页
        二、目标结构立体化原则第162-164页
        三、价值内涵动态平衡原则第164-168页
    第二节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民教育课程目标体系第168-179页
        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育课程总目标第168-175页
        二、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育课程四维目标体系第175-179页
第五章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民教育课程内容的建构第179-218页
    第一节 公民知识教育第179-188页
        一、法律知识教育第180-181页
        二、政治知识教育第181-183页
        三、环境知识教育第183-186页
        四、公民知识内容的组织与推进第186-188页
    第二节 公民道德与价值观教育第188-197页
        一、社会公德教育第188-192页
        二、核心价值观教育第192-196页
        三、公民道德与价值观内容的组织与推进第196-197页
    第三节 公民认同教育第197-208页
        一、个人认同第198-199页
        二、社会认同第199-200页
        三、国家认同第200-203页
        四、世界认同第203-207页
        五、多元身份认同之间的关系第207-208页
    第四节 公民行为能力教育第208-218页
        一、公民"自治"能力第208-209页
        二、公共理性思维能力第209-211页
        三、批判思维能力第211-213页
        四、价值判断能力第213-215页
        五、社会参与能力第215-216页
        六、公民行为能力内容的组织与推进第216-218页
第六章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民教育课程的组织形式第218-231页
    第一节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民教育课程的学科课程第218-223页
        一、公民教育学科课程的重要性第218-219页
        二、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民教育学科课程结构与设计第219-223页
    第二节 活动课程:培养主动公民不可缺少的课程类型第223-228页
        一、公民教育"服务-学习"课程的意义第223-224页
        一、"服务-学习"课程的实施第224-225页
        三、"服务-学习"活动课程案例:以加拿大为例第225-228页
    第三节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民教育课程中不可忽视的潜在课程第228-231页
        一、潜在课程的涵义第228页
        二、公民教育潜在课程的设计第228-231页
第七章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民教育课程走向实践的若干建议第231-239页
    一、加强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民教育课程的重视第231-236页
    二、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民教育课程推进的步骤第236-239页
结语第239-241页
参考文献第241-251页
附录一: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民教育课程现状及认识的调查问卷第251-254页
附录二: 访谈提纲第254-255页
附录三第255-270页
    访谈记录(一)第255-257页
    访谈记录(二)第257-259页
    访谈记录(三)第259-261页
    访谈记录(四)第261-263页
    访谈记录(五)第263-265页
    访谈记录(六)第265-268页
    访谈记录(七)第268-270页
附录四: 课堂观察记录(部分)第270-276页
附录五: 《品德与生活(社会)》、《思想品德》内容分析编码记录表第276-277页
附录六: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第277-278页
致谢第278页

论文共2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碳纳米管与银纳米线的表面修饰及其环氧树脂复合材料
下一篇:小学生诚信知行冲突的识别及其转换节点研究--基于对小学中年级学生的观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