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基础医学论文--病理学论文--病理生理学论文

微小核糖核酸在疾病发生发展以及药物疗效预测中的作用机制

摘要第7-10页
Abstract第10-12页
第一章 研究背景综述第13-41页
    1.1 miRNA的研究进展第13-19页
        1.1.1 miRNAs的定义和发现历程第13-14页
        1.1.2 miRNAs的生物合成研究第14-15页
        1.1.3 miRNAs的作用机制第15-17页
        1.1.4 miRNAs的生物学功能和意义第17-19页
    1.2 循环miRNA的研究进展第19-26页
        1.2.1 循环miRNAs的发现历程第19-21页
        1.2.2 循环miRNAs的稳定性第21-23页
        1.2.3 循环miRNAs的来源第23-25页
        1.2.4 循环miRNAs与疾病的关系研究第25-26页
    1.3 Microvesicle与分泌miRNA第26-30页
        1.3.1 Microvesicle的定义第26页
        1.3.2 Microvesicle的产生和分类第26-27页
        1.3.3 Microvesicle作用方式第27-30页
        1.3.4 Microvesicle与分泌miRNA第30页
    1.4 miRNAs与肿瘤的关系第30-35页
        1.4.1 miRNAs异常表达与肿瘤发生第30-32页
        1.4.2 miRNAs与肿瘤细胞增殖第32-33页
        1.4.3 miRNAs与肿瘤细胞凋亡第33-34页
        1.4.4 miRNAs与肿瘤细胞转移第34页
        1.4.5 miRNAs与肿瘤治疗第34-35页
    参考文献第35-41页
第二章 血小板释放的miR-223促进内皮细胞凋亡的机制研究第41-75页
    2.1 前言第41-44页
    2.2 实验材料第44-45页
        2.2.1 实验动物和血清样本第44页
        2.2.2 实验细胞第44页
        2.2.3 实验试剂和抗体第44-45页
        2.2.4 实验仪器第45页
    2.3 实验方法第45-50页
        2.3.1 血细胞的分离与计数第45-46页
        2.3.2 血小板刺激实验第46页
        2.3.3 RNA提取第46-47页
        2.3.4 实时荧光定量PCR第47页
        2.3.5 流式细胞仪检测血小板MV第47页
        2.3.6 血小板MV的收集第47-48页
        2.3.7 HUVEC细胞的培养第48页
        2.3.8 激光共聚焦荧光显微镜法研究血小板MV与内皮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第48页
        2.3.9 HUVEC细胞的转染第48页
        2.3.10 蛋白免疫印迹检测HUVEC细胞中IGF-1R蛋白的表达第48-49页
        2.3.11 流式细胞仪测凋亡第49-50页
        2.3.12 数据分析第50页
    2.4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50-64页
        2.4.1 血小板富含miRNAs第50-53页
        2.4.2 血小板中的miRNAs在炎症因子TPO的刺激下发生上调第53-54页
        2.4.3 血小板中富含miRNA前体并在刺激下可被加工为成熟体第54-56页
        2.4.4 血小板在炎症环境中会释放大量富含miR-223的P-MVs第56-58页
        2.4.5 血小板分泌的MV能够携带miR-223进入受体细胞HUVEC中第58-60页
        2.4.6 在HUVEC细胞中,IGF-1R是miR-223的潜在靶点第60-61页
        2.4.7 P-MVs输入的外源性miR-223可以促进AGEs诱导的HUVEC细胞凋亡第61-64页
    2.5 小结与讨论第64-71页
    参考文献第71-75页
第三章 血清中HCMV编码的miR-US4-1用于干扰素α治疗乙肝病人的疗效预测第75-93页
    3.1 前言第75-78页
    3.2 实验材料第78-79页
        3.2.1 血清样本第78页
        3.2.2 实验试剂第78-79页
        3.2.3 实验仪器第79页
    3.3 实验方法第79-82页
        3.3.1 样本的收集第79页
        3.3.2 病人的生化指标的采集及样本的分组第79-80页
        3.3.3 血清RNA的抽提第80页
        3.3.4 样品初筛和复筛第80-81页
        3.3.5 数据分析第81-82页
        3.3.6 双盲实验第82页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82-89页
        3.4.1 进行初筛和复筛病人的血液生化指标信息第82-83页
        3.4.2 实验流程设计第83页
        3.4.3 样本初筛选出有显著差异的5种miRNAs第83-85页
        3.4.4 样本复筛选出有显著差异的2种miRNAs第85-87页
        3.4.5 2 种变化的miRNAs的ROC曲线与散点图第87-88页
        3.4.6 血清hcmv-miR-US4作为生物标志物预测干扰素疗效的结果第88-89页
    3.5 小结与讨论第89-91页
    参考文献第91-93页
第四章 miR-200b/200c通过靶向RECK促进大肠癌细胞增殖的机制研究第93-126页
    4.1 前言第93-94页
    4.2 实验材料第94-97页
        4.2.1 组织样本第94-95页
        4.2.2 实验细胞第95页
        4.2.3 实验试剂和抗体第95-96页
        4.2.4 实验仪器第96-97页
        4.2.5 实验动物第97页
    4.3 实验方法第97-102页
        4.3.1 细胞培养第97页
        4.3.2 细胞转染第97页
        4.3.3 RNA提取第97-98页
        4.3.4 实时荧光定量PCR第98页
        4.3.5 蛋白免疫印迹第98-99页
        4.3.6 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系统第99-100页
        4.3.7 MTT检测细胞增殖实验第100页
        4.3.8 EdU检测细胞增殖实验第100-101页
        4.3.9 小鼠皮下植瘤实验第101页
        4.3.10 组织切片制备第101-102页
        4.3.11 H&E染色第102页
        4.3.12 免疫组化第102页
        4.3.13 数据统计第102页
    4.4 实验结果第102-122页
        4.4.1 miR-200b/200c在大肠癌组织样本中表达升高第102-103页
        4.4.2 生物信息学预测RECK为miR-200b/200c的靶基因第103-104页
        4.4.3 RECK mRNA及蛋白在大肠癌组织中的变化第104-106页
        4.4.4 在结肠癌细胞系中RECK是miR-200b/c的直接靶基因第106-110页
        4.4.5 miR-200b/c通过RECK调节下游的SKP2和p27~(Kip1)信号通路第110-112页
        4.4.6 miR-200b/c通过影响RECK信号通路调控Caco-2,HT29和SW480细胞的增殖第112-119页
        4.4.7 体内实验证明miR-200b/c可以通过调节RECK蛋白的表达促进结肠癌细胞增殖第119-122页
    4.5 小结与讨论第122-124页
    参考文献第124-126页
第五章 miR-221通过靶向E-cadherin促进乳腺癌细胞迁移的机制研究第126-160页
    5.1 前言第126-129页
    5.2 实验材料第129-131页
        5.2.1 组织样本第129页
        5.2.2 实验细胞第129页
        5.2.3 实验试剂和抗体第129-130页
        5.2.4 实验仪器第130-131页
        5.2.5 实验动物第131页
    5.3 实验方法第131-137页
        5.3.1 细胞培养第131页
        5.3.2 细胞转染第131-132页
        5.3.3 免疫荧光标记与激光共聚焦观察第132页
        5.3.4 RNA提取第132页
        5.3.5 实时荧光定量PCR第132-133页
        5.3.6 蛋白免疫印迹第133页
        5.3.7 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系统第133-134页
        5.3.8 细胞迁移实验第134页
        5.3.9 Transwell细胞侵袭实验第134页
        5.3.10 重组慢病毒构建与包装第134-135页
        5.3.11 稳转细胞株的建立与筛选第135-136页
        5.3.12 小鼠尾静脉植瘤实验第136页
        5.3.13 组织切片与HE染色第136页
        5.3.14 免疫组化第136页
        5.3.15 数据统计第136-137页
    5.4 实验结果第137-155页
        5.4.1 E-cad蛋白在乳腺癌组织及恶性乳腺癌细胞系MDA-MB-231中表达降低第137-140页
        5.4.2 E-cad蛋白在乳腺癌组织及恶性乳腺癌细胞系MDA-MB-231中低表达是受到miR-221在转录后水平调控的结果第140-145页
        5.4.3 转移性乳腺癌细胞MDA-MB-231中miR-221的上调是由转录因子Slug引起的第145-148页
        5.4.4 miR-221通过调控E-cad蛋白影响乳腺癌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第148-150页
        5.4.5 miR-221可以通过调节E-cad蛋白的表达从而调控乳腺癌细胞在小鼠体内的迁移能力和成瘤性第150-155页
    5.5 小结与讨论第155-157页
    参考文献第157-160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60-162页
致谢第162-164页

论文共1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仿病毒膜融合的电荷反转高分子基因输送体系的研究
下一篇:RSV诱导Hep2细胞自噬在病毒复制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