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临床医学论文--治疗学论文

仿病毒膜融合的电荷反转高分子基因输送体系的研究

致谢第5-7页
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0页
缩略语表第11-22页
第一章 绪论第22-49页
    1.1 基因治疗第22-23页
    1.2 基因输送技术第23-27页
        1.2.1 物理转染技术第23页
        1.2.2 病毒载药系统第23-24页
        1.2.3 非病毒载药系统第24-27页
            1.2.3.1 阳离子脂质体第24-25页
            1.2.3.2 阳离子聚合物第25-27页
    1.3 基因输送的屏障第27-33页
        1.3.1 体内输送的稳定性第27-28页
        1.3.2 EPR效应第28页
        1.3.3 细胞摄取第28-30页
        1.3.4 溶酶体逃逸第30-32页
        1.3.5 细胞核摄取第32-33页
    1.4 刺激响应性纳米载药系统第33-43页
        1.4.1 pH响应的纳米载药体系第34-37页
        1.4.2 还原响应的纳米载药体系第37-39页
        1.4.3 氧化响应的纳米载药体系第39-40页
        1.4.4 酶响应的纳米载药体系第40-41页
        1.4.5 光响应的纳米载药体系第41-43页
        1.4.6 温度响应的纳米载药体系第43页
    1.5 含苯硼酸/酯聚合物的氧化响应及其应用第43-45页
    1.6 课题的提出第45-49页
第二章 氧化响应的电荷反转型阳离子聚合物B-PDEAEA的合成表征及应用第49-88页
    2.1 引言第49-50页
    2.2 实验材料和仪器第50-54页
        2.2.1 实验药品及试剂第50-52页
        2.2.2 实验仪器第52-53页
        2.2.3 细胞系及实验动物第53页
        2.2.4 工作溶液第53-54页
    2.3 实验方法第54-64页
        2.3.1 质粒的扩增与提取第54页
            2.3.1.1 大肠杆菌DH5a的培养第54页
            2.3.1.2 质粒的提取第54页
        2.3.2 B-PDEAEA的合成第54-55页
        2.3.3 荧光标记的B-PDEAEA(F-B-PDEAEA)的合成第55-57页
            2.3.3.1 N-Boc-氨乙基丙烯酰胺的合成第55页
            2.3.3.2 含有N-Boc-氨乙基丙烯酰胺和DEAEA的共聚物(PDEAEA-NHBoc)的合成第55-56页
            2.3.3.3 含有一级胺的PDEAEA(PDEAEA-NH_2)的合成第56页
            2.3.3.4 荧光标记的B-PDEAEA(F-B-PDEAEA)的合成第56-57页
        2.3.4 B-PDEAEA的氧化响应第57-58页
        2.3.5 B-PDEAEA在氧化条件下发生的电荷反转第58页
        2.3.6 B-PDEAEA/DNA纳米复合物的制备第58页
        2.3.7 纳米复合物的粒径分布和Zeta电位测定第58-59页
        2.3.8 透射电镜观察纳米复合物的形态第59页
        2.3.9 纳米复合物的凝胶阻滞电泳实验第59页
        2.3.10 纳米复合物氧化条件下的凝胶阻滞电泳实验第59页
        2.3.11 细胞毒性实验第59-60页
        2.3.12 纳米复合物的体外细胞转染第60-61页
        2.3.13 纳米复合物在活性氧自由基抑制剂(DPI)作用下的细胞转染第61页
        2.3.14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纳米复合物的亚细胞分布第61-62页
        2.3.15 细胞内吞抑制剂对纳米复合物细胞摄取和转染的影响第62-63页
        2.3.16 B-PDEAEA的溶血能力检测第63页
        2.3.17 纳米复合物的细胞外排实验第63-64页
        2.3.18 纳米复合物的瘤内注射体内转染实验第64页
    2.4 结果与讨论第64-87页
        2.4.1 B-PDEAEA的化学表征第64-67页
            2.4.1.1 PDEAEA的核磁表征第64-65页
            2.4.1.2 PDEAEA的GPC表征第65-66页
            2.4.1.3 B-PDEAEA的核磁表征第66-67页
        2.4.2 F-B-PDEAEA的化学表征第67-69页
            2.4.2.1 N-Boc-氨乙基丙烯酰胺的核磁表征第67页
            2.4.2.2 PDEAEA-NHBoc的核磁表征第67-68页
            2.4.2.3 PDEAEA-NH_2的核磁表征第68-69页
        2.4.3 B-PDEAEA的氧化条件下释放的HMP的表征第69页
        2.4.4 B-PDEAEA氧化和自催化水解过程的核磁表征第69-71页
        2.4.5 B-PDEAEA在氧化条件下发生的电荷反转第71页
        2.4.6 纳米复合物的粒径分布和Zeta电位第71-72页
        2.4.7 透射电镜(TEM)观察纳米复合物的形态第72-73页
        2.4.8 纳米复合物的凝胶阻滞电泳实验第73页
        2.4.9 纳米复合物氧化条件下的凝胶阻滞电泳实验第73-74页
        2.4.10 细胞毒性实验第74-76页
        2.4.11 纳米复合物的体外细胞转染第76-79页
        2.4.12 活性氧自由基抑制剂(DPI)对纳米复合物细胞转染的影响第79-80页
        2.4.13 纳米复合物的亚细胞分布第80-84页
        2.4.14 细胞内吞抑制剂对纳米复合物细胞摄取和转染的影响第84页
        2.4.15 B-PDEAEA的溶血能力检测第84-85页
        2.4.16 纳米复合物的细胞外排实验第85-86页
        2.4.17 纳米复合物的瘤内注射体内转染实验第86-87页
    2.5 本章小结第87-88页
第三章 膜融合型基因输送体系的研究第88-125页
    3.1 引言第88-89页
    3.2 实验材料和仪器第89-93页
        3.2.1 实验药品及试剂第89-91页
        3.2.2 实验仪器第91-92页
        3.2.3 细胞系及实验动物第92页
        3.2.4 工作溶液第92-93页
    3.3 实验方法第93-100页
        3.3.1 PEG-DA的合成第93页
        3.3.2 HA-DA的合成第93-94页
        3.3.3 PEG-DA/B-PDEAEA/DNA纳米复合物的制备第94页
        3.3.4 HA-DA/B-PDEAEA/DNA纳米复合物的制备第94页
        3.3.5 PolyE-mRGD/B-PDEAEA/DNA纳米复合物的制备第94页
        3.3.6 FLPP的制备第94-95页
        3.3.7 FLPP的粒径分布和Zeta电位测定第95页
        3.3.8 透射电镜观察纳米复合物的形态第95页
        3.3.9 FLPP的体外细胞转染第95-96页
        3.3.10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FLPP的亚细胞分布第96页
        3.3.11 细胞内吞抑制剂对FLPP细胞摄取和转染的影响第96-97页
        3.3.12 观察FLPP与细胞膜的膜融合第97-98页
        3.3.13 FLPP的血浆清除和血液稳定性第98页
        3.3.14 制备带靶向基团CRGDK修饰的FLPP第98页
        3.3.15 FLPP的体内转染实验第98-99页
        3.3.16 观察RGDK-FLPP在肿瘤组织中的渗透第99页
        3.3.17 体内抑瘤实验第99页
        3.3.18 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实验第99-100页
        3.3.19 肿瘤和心脏组织病理切片第100页
    3.4 结果与讨论第100-124页
        3.4.1 PEG-DA的核磁表征第100-101页
        3.4.2 HA-DA的核磁表征第101-102页
        3.4.3 PEG-DA/B-PDEAEA/DNA纳米复合物的粒径分布和Zeta电位第102页
        3.4.4 HA-DA/B-PDEAEA/DNA纳米复合物的粒径分布和Zeta电位第102-103页
        3.4.5 PolyE-mRGD/B-PDEAEA/DNA纳米复合物的粒径分布和Zeta电位第103-104页
        3.4.6 遮蔽层对纳米复合物的体外细胞转染的影响第104-105页
        3.4.7 包覆遮蔽层的纳米复合物的体内转染第105页
        3.4.8 FLPP的粒径分布和Zeta电位测定第105-107页
        3.4.9 透射电镜观察FLPP的形态第107页
        3.4.10 FLPP的体外细胞转染第107-109页
        3.4.11 FLPP的亚细胞分布第109-112页
        3.4.12 FLPP入胞途径的研究第112-117页
        3.4.13 FRET法研究FLPP与细胞膜的膜融合第117-118页
        3.4.14 FLPP的血浆清除和血液稳定性第118-119页
        3.4.15 DSPE-PEG-RGDK的MALDI-TOF MS表征第119页
        3.4.16 FLPP的体内转染实验第119-120页
        3.4.17 RGDK-FLPP在肿瘤组织中的渗透第120-121页
        3.4.18 体内抑瘤实验第121-122页
        3.4.19 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实验第122-123页
        3.4.20 肿瘤和心脏组织病理切片第123-124页
    3.5 本章小结第124-125页
第四章 抗血清型基因输送体系的研究第125-159页
    4.1 引言第125页
    4.2 实验材料和仪器第125-128页
        4.2.1 实验药品及试剂第125-127页
        4.2.2 实验仪器第127页
        4.2.3 细胞系及实验动物第127-128页
        4.2.4 工作溶液第128页
    4.3 实验方法第128-134页
        4.3.1 阳离子脂质体的制备第128-129页
        4.3.2 DOTAP/Chol与DC-Chol/DOPE脂质体纳米复合物的制备第129页
        4.3.3 DOTAP/Chol与DC-Chol/DOPE脂质体纳米复合物的粒径分布和Zeta电位测定第129页
        4.3.4 透射电镜观察DOTAP/Chol与DC-Chol/DOPE脂质体纳米复合物的形态第129页
        4.3.5 细胞毒性实验第129-130页
        4.3.6 体外细胞转染第130-131页
        4.3.7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DOTAP/Chol与DC-Chol/DOPE脂质体纳米复合物的亚细胞分布第131页
        4.3.8 细胞内吞抑制剂对DOTAP/Chol与DC-Chol/DOPE脂质体纳米复合物细胞摄取和转染的影响第131-132页
        4.3.9 腹腔移植瘤体内转染实验第132-133页
        4.3.10 腹腔移植瘤体内抑瘤实验第133页
        4.3.11 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实验第133页
        4.3.12 肿瘤组织病理切片第133-134页
        4.3.13 抑制转移瘤实验第134页
    4.4 结果与讨论第134-158页
        4.4.1 DOTAP/Chol与DC-Chol/DOPE脂质体纳米复合物的粒径分布和Zeta电位测定第134-135页
        4.4.2 透射电镜观察DOTAP/Chol与DC-Chol/DOPE脂质体纳米复合物的形态第135-136页
        4.4.3 细胞毒性实验第136-137页
        4.4.4 体外细胞转染第137-142页
        4.4.5 DOTAP/Chol与DC-Chol/DOPE脂质体纳米复合物的亚细胞分布第142-146页
        4.4.6 细胞内吞抑制剂对DOTAP/Chol与DC-Chol/DOPE脂质体纳米复合物细胞摄取和转染的影响第146-148页
        4.4.7 腹腔移植瘤的体内转染实验第148-149页
        4.4.8 腹腔移植瘤体内抑瘤实验第149-153页
        4.4.9 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实验第153-154页
        4.4.10 肿瘤组织病理切片第154页
        4.4.11 抑制转移瘤实验第154-157页
        4.4.12 肺组织病理切片第157-158页
    4.5 本章小结第158-159页
第五章 其他氧化响应的电荷反转型阳离子聚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应用第159-188页
    5.1 引言第159页
    5.2 实验材料和仪器第159-162页
        5.2.1 实验药品及试剂第159-161页
        5.2.2 实验仪器第161-162页
        5.2.3 细胞系及实验动物第162页
        5.2.4 工作溶液第162页
    5.3 实验方法第162-170页
        5.3.1 B-PDEAEMA的合成第162-163页
        5.3.2 溴代(2-丙烯酰氧)乙基(p-硼酸苄基)二乙铵(B-DEAEA)的合成第163-164页
        5.3.3 B-PEI_(10K)的合成第164页
        5.3.4 B-PAMAM的合成第164-165页
        5.3.5 B-PDEAEMA的氧化响应第165-166页
        5.3.6 B-PDEAEMA/DNA,B-PEI_(10K)/DNA,B-PAMAM/DNA纳米复合物的制备第166页
        5.3.7 纳米复合物的粒径分布和Zeta电位测定第166页
        5.3.8 纳米复合物的凝胶阻滞电泳实验第166页
        5.3.9 细胞毒性实验第166-167页
        5.3.10 纳米复合物的体外细胞转染第167页
        5.3.11 B-PDEAEMA的溶血能力检测第167-168页
        5.3.12 RGDK-FLPP_M的制备第168页
        5.3.13 RGDK-FLPP_M的体内转染实验第168页
        5.3.14 体内抑瘤实验第168-169页
        5.3.15 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实验第169页
        5.3.16 肿瘤组织病理切片第169-170页
    5.4 结果与讨论第170-187页
        5.4.1 B-PDEAEMA的化学表征第170-172页
            5.4.1.1 PDEAEMA的核磁表征第170页
            5.4.1.2 PDEAEMA的GPC表征第170-171页
            5.4.1.3 B-PDEAEMA的核磁表征第171-172页
        5.4.2 B-DEAEA的核磁表征第172页
        5.4.3 B-PEI_(10K)的核磁表征第172-173页
        5.4.4 B-PAMAM的核磁表征第173-175页
        5.4.5 B-PDEAEMA的氧化条件下释放的HMP的表征第175-176页
        5.4.6 纳米复合物的粒径分布和Zeta电位第176-177页
        5.4.7 纳米复合物的凝胶阻滞电泳实验第177-178页
        5.4.8 B-PDEAEMA细胞毒性实验第178-179页
        5.4.9 纳米复合物的体外细胞转染第179-183页
        5.4.10 B-PDEAEMA的溶血能力检测第183-184页
        5.4.11 RGDK-FLPPM的体内转染实验第184页
        5.4.12 RGDK-FLPPM体内抑瘤实验第184-185页
        5.4.13 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实验第185-186页
        5.4.14 肿瘤组织病理切片第186-187页
    5.5 本章小结第187-188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188-190页
参考文献第190-199页
作者简历及在校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99页

论文共19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疆活动性结核病的空间分布特征、季节性以及影响因素的生态学研究
下一篇:微小核糖核酸在疾病发生发展以及药物疗效预测中的作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