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0页 |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4-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28页 |
1.2.1 光温环境参数对番茄生长的研究 | 第15-17页 |
1.2.2 LED光源在植物补光领域的应用 | 第17-22页 |
1.2.3 叶绿素荧光技术应用研究进展 | 第22-26页 |
1.2.4 光环境调控技术研究进展 | 第26-28页 |
1.3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第28-30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28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28-29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29-30页 |
第二章 叶绿素荧光分析方法理论基础及检测技术 | 第30-38页 |
2.1 叶绿素荧光分析方法理论基础 | 第30-33页 |
2.1.1 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 | 第30-31页 |
2.1.2 叶绿素荧光的产生 | 第31-33页 |
2.2 叶绿素荧光的测量 | 第33-36页 |
2.2.1 叶绿素荧光参数基本测量方法 | 第33-35页 |
2.2.2 叶绿素荧光参数 | 第35-36页 |
2.3 光合速率与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的关系 | 第36-3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三章 LED光源组合模式分析及动态控制的研究 | 第38-59页 |
3.1 LED组合光源的模拟仿真 | 第38-43页 |
3.1.1 单颗LED的特性分析 | 第38页 |
3.1.2 LED组合阵列设计 | 第38-43页 |
3.1.3 LED阵列散热性能分析 | 第43页 |
3.2 可调光LED恒流驱动电源的设计 | 第43-58页 |
3.2.1 可调光LED恒流驱动电源系统结构 | 第43-44页 |
3.2.2 LED恒流驱动电源电路结构分析 | 第44-49页 |
3.2.3 微处理器MSP430F5438A控制电路设计 | 第49-57页 |
3.2.4 LED恒流驱动电源性能分析 | 第57-58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四章 光温环境参数与叶绿素荧光参数的采集与检测系统 | 第59-69页 |
4.1 系统结构设计 | 第59-60页 |
4.2 光温环境参数与叶绿素荧光参数的采集 | 第60-62页 |
4.2.1 光温环境参数采集 | 第60页 |
4.2.2 叶绿素荧光参数采集 | 第60-62页 |
4.3 无线数据传输 | 第62-63页 |
4.3.1 ZigBee无线通信传输模块 | 第62页 |
4.3.2 GPRS无线通信传输模块 | 第62-63页 |
4.3.3 LCD液晶显示模块 | 第63页 |
4.4 软件设计流程 | 第63-6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第五章 番茄光环境智能调控模型 | 第69-87页 |
5.1 番茄光环境智能调控数学模型基础 | 第69-72页 |
5.1.1 人工补光应用算法概述 | 第69页 |
5.1.2 适应性过程的数学模型 | 第69-72页 |
5.2 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动态模型的建立 | 第72-74页 |
5.2.1 试验方法与试验数据处理 | 第72页 |
5.2.2 光温参数影响下的光合电子速率的模型建立 | 第72-74页 |
5.3 遗传算法原理 | 第74-75页 |
5.4 自适应遗传算法在光温耦合寻优过程中的应用 | 第75-80页 |
5.5 人工鱼群算法在光温耦合寻优过程中的研究 | 第80-84页 |
5.5.1 人工鱼群算法概述 | 第80-81页 |
5.5.2 人工鱼群算法在光温耦合寻优过程中的应用 | 第81-84页 |
5.6 光环境最优光强目标值模型的建立 | 第84页 |
5.7 模型验证 | 第84-85页 |
5.8 光温耦合智能调控算法设计流程 | 第85-86页 |
5.9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第六章 LED光环境下荧光在线检测与智能补光系统 | 第87-104页 |
6.1 系统构成 | 第87-88页 |
6.2 叶绿素荧光参数的采集与控制流程 | 第88-91页 |
6.2.1 MINI-PAM的数据采集指令 | 第88-89页 |
6.2.2 荧光参数数据采集与反馈控制 | 第89-91页 |
6.3 系统开发环境及数据库设计 | 第91-95页 |
6.3.1 软件开发环境 | 第91-92页 |
6.3.2 数据库的需求分析与设计 | 第92-95页 |
6.4 软件功能模块设计与实现 | 第95-101页 |
6.4.1 系统软件总体设计 | 第95-97页 |
6.4.2 软件功能模块设计 | 第97-101页 |
6.5 试验验证与分析 | 第101-103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103-104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4-106页 |
7.1 结论 | 第104-105页 |
7.2 展望 | 第105-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12页 |
致谢 | 第112-11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