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2-40页 |
1.1 煤污病概况 | 第12-16页 |
1.1.1 煤污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 | 第12-14页 |
1.1.2 煤污病病原菌毒素的产生 | 第14-15页 |
1.1.3 煤污病的发生 | 第15页 |
1.1.4 症状类型 | 第15-16页 |
1.2 煤污病病原学 | 第16-29页 |
1.2.1 煤污病病原菌鉴定的发展历史 | 第16-18页 |
1.2.2 我国煤污病病原菌种类 | 第18-19页 |
1.2.3 煤污病病原菌种类及分类地位 | 第19页 |
1.2.4 煤污病病原菌的地域多样性 | 第19-20页 |
1.2.5 煤污病病原菌的地理差异 | 第20-29页 |
1.3 煤污病生态学 | 第29-32页 |
1.3.1 煤污病的侵染及发生时期 | 第29-30页 |
1.3.2 苹果煤污病田间的初侵染来源及病害循环 | 第30页 |
1.3.3 煤污菌的营养来源 | 第30-31页 |
1.3.4 煤污病的发生因素 | 第31-32页 |
1.4 煤污病的防治 | 第32-34页 |
1.4.1 农业防治 | 第32页 |
1.4.2 化学防治 | 第32-33页 |
1.4.3 病害预警系统 | 第33-34页 |
1.4.4 套袋防治 | 第34页 |
1.4.5 采后去除 | 第34页 |
1.5 核苷酸系统发育分析 | 第34-37页 |
1.5.1 核苷酸系统发育分析的分类依据 | 第34-36页 |
1.5.2 核苷酸序列系统发育分析在煤污病菌研究中的应用 | 第36-37页 |
1.6 煤污病病原菌的基因组分析 | 第37-38页 |
1.7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38-40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40-47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40-41页 |
2.1.1 标本来源 | 第40页 |
2.1.2 试验试剂 | 第40页 |
2.1.3 试验仪器和用具 | 第40-41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41-47页 |
2.2.1 试验所用培养基及其制备方法 | 第41页 |
2.2.2 煤污病菌的分离 | 第41页 |
2.2.3 煤污病菌的纯化 | 第41-42页 |
2.2.4 标本的保存 | 第42页 |
2.2.5 煤污病菌的保存 | 第42页 |
2.2.6 煤污病菌的形态学观察 | 第42-43页 |
2.2.7 DNA提取和PCR扩增 | 第43-46页 |
2.2.8 致病性测定 | 第46-47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47-126页 |
3.1 煤污病病原菌的分离与保存 | 第47页 |
3.2 煤污病病原菌鉴定和初步归属 | 第47-118页 |
3.2.1 接瓶霉属(ZYGOPHIALA) | 第47-74页 |
3.2.2 杯梗孢属(CYPHELLOPHORA) | 第74-91页 |
3.2.3 链丝孢属 (SCLERORAMULARIA) | 第91-102页 |
3.2.4 赭霉属(OCHROCONIS) | 第102-106页 |
3.2.5 枝氯霉属(RAMICHLORIDIUM) | 第106-111页 |
3.2.6 月盾霉属 (PELTASTER) | 第111-114页 |
3.2.7 平脐疣孢属 (ZASMIDIUM) | 第114-118页 |
3.4 煤污病病原菌相关属多样性研究 | 第118-119页 |
3.5 威斯康辛接瓶霉属在苹果表面的侵染及传播 | 第119-126页 |
3.5.1 前言 | 第119-120页 |
3.5.2 材料与方法 | 第120页 |
3.5.3 结果与分析 | 第120-124页 |
3.5.4 讨论 | 第124-126页 |
第四章 结论 | 第126-129页 |
参考文献 | 第129-138页 |
附录 本研究中得到的菌株信息列表 | 第138-154页 |
致谢 | 第154-156页 |
作者简介 | 第156-1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