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特殊分区规划论文

风景名胜区河流生态系统恢复力研究--泰山西溪河流为例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1章 背景介绍第9-15页
    1.1 选题缘起第9-10页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0页
    1.3 研究对象第10-11页
        1.3.1 泰山西溪河流生态系统第10-11页
        1.3.2 特征概况第11页
    1.4 研究范围第11页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第11-12页
        1.5.1 文献研究法第11-12页
    1.6 实地调查第12页
    1.7 恢复力模型评价第12页
    1.8 情景规划(Scenario Planning)第12-13页
    1.9 研究思路第13-14页
    1.10 总结归纳第14-15页
        1.10.1 生态系统恢复力的重要性第14页
        1.10.2 提升生态系统恢复力&运用实践第14-15页
第2章 概念、定义、与理论研究发展第15-24页
    2.1 生态系统恢复力 (Ecological Resilience)第15-17页
        2.1.1 恢复力 2D模型第15-16页
        2.1.2 恢复力 3D模型第16-17页
    2.2 生态系统阈值 (Ecological Threshold)第17页
    2.3 社会生态系统(Social-Ecological System)第17页
    2.4 适应性循环 (Adaptive Cycle)第17-19页
    2.5 系统等级关系(Panarchy)第19页
    2.6 概念关系阐释第19-20页
    2.7 恢复力理念起源发展第20-21页
    2.8 国内生态系统恢复力相关研究第21-22页
    2.9 生态系统恢复力概念本身的难点和问题第22页
    2.10 风景名胜区内水资源保护要求第22-23页
    2.11 河流生态系统第23-24页
第3章 泰山河流生态系统现状问题分析第24-42页
    3.1 自然特征概况第24-25页
        3.1.1 地理位置第24-25页
        3.1.2 气候特征第25页
        3.1.3 地质地貌第25页
        3.1.4 植被特征第25页
        3.1.5 动物特征第25页
    3.2 泰山河流生态系统现状特征第25-27页
        3.2.1 降水特征第26-27页
        3.2.2 丰富的水景观第27页
        3.2.3 水生动植物概况第27页
    3.3 西溪河流生态属性问题第27-31页
        3.3.1 水质第27-28页
        3.3.2 水量第28页
        3.3.3 水中生物第28-31页
        3.3.4 河岸物理状态第31页
    3.4 河流社会属性问题第31-41页
        3.4.2 生活污水排放第31-33页
        3.4.3 水库塘坝拦截自然河流第33-37页
        3.4.4 旅游活动影响第37-40页
        3.4.5 水源地土地利用不当第40-41页
    3.5 河流社会-生态系统问题分析第41-42页
第4章 泰山西溪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视角分析第42-79页
    4.1 系统模型分析第42-45页
    4.2 系统适应性循环影响分析第45-48页
    4.3 系统等级关系分析第48-50页
    4.4 保护原则与阈值界定第50-56页
        4.4.1 生态主义的保护认知第50-51页
        4.4.2 阈值界定第51-52页
        4.4.3 评价标准第52-56页
    4.5 评价结果第56-76页
        4.5.1 美国国家公园水资源管理政策评价结果第56-59页
        4.5.2 河流底栖生物完整性评价结果第59-62页
        4.5.3 河流及流域栖息地特征快速评价结果第62-76页
    4.6 西溪河流生态系统恢复力现状第76-79页
第5章 情景规划第79-109页
    5.1 何为情景规划第79-80页
    5.2 情景一:市场化带动旅游业进入畸形发展第80-81页
    5.3 情景二:泰山成为国家公园试点景区,政府推行行业转型第81-82页
    5.4 情景三:现状不变(No Action)第82-89页
    5.5 情景模拟突发洪涝灾害第89-95页
        5.5.1 旅游市场化第91-92页
        5.5.2 国家公园第92-93页
        5.5.3 维持现状不变第93-94页
        5.5.4 灾后恢复力指数比较第94-95页
    5.6 西溪河流生态系统恢复力提升措施第95-109页
        5.6.1 改善措施:改善社会系统第95-104页
        5.6.2 提升措施:提升水环境质量第104-106页
        5.6.3 反馈措施:及时检测底栖生物完整性状态第106-107页
        5.6.4 预防措施:抵抗突发性自然灾害干扰第107-109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109-113页
    6.1 结论第109-110页
        6.1.1 恢复力理论的创新实践第109页
        6.1.2 中国风景名胜区河流生态系统保护管理新思路第109-110页
    6.2 讨论第110-113页
        6.2.1 系统阈值思考第110-111页
        6.2.2 理论的实用性与局限性第111-112页
        6.2.3 未来研究趋势第112-113页
参考文献第113-116页
致谢第116-118页
附录A 美国国家公园管理政策(2006 Management Policies)第118-124页
附录B 泰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水生态系统保护文本第124-127页
附录C 图附录第127-129页
附录D 表附录第129-130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130页

论文共13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体验活动的农业嘉年华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以安徽和县第二届农业嘉年华整体规划暨室外重点景观设计为例
下一篇:城市道路初期雨水截流与处理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