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引言 | 第9-10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0-33页 |
1.1 旋风分离器概述 | 第10-16页 |
1.1.1 发展历程与特点 | 第10-11页 |
1.1.2 流场 | 第11-14页 |
1.1.3 藏量 | 第14-15页 |
1.1.4 机械失效形式 | 第15-16页 |
1.2 冲蚀磨损 | 第16-26页 |
1.2.1 概述 | 第16-17页 |
1.2.2 影响因素 | 第17-21页 |
1.2.3 理论研究 | 第21-24页 |
1.2.4 计算方法 | 第24-26页 |
1.3 旋风分离器冲蚀磨损的研究现状 | 第26-31页 |
1.3.1 国内研究 | 第27-29页 |
1.3.2 国外研究 | 第29-31页 |
1.4 小结 | 第31-33页 |
第2章 旋风分离器气相流场及冲蚀磨损的数值计算方法 | 第33-48页 |
2.1 气相湍流模型 | 第33-34页 |
2.2 气固两相流模型 | 第34-37页 |
2.3 几何模型与网格划分 | 第37-39页 |
2.4 边界条件 | 第39-42页 |
2.5 可靠性验证 | 第42-47页 |
2.5.1 流场可靠性 | 第42-46页 |
2.5.2 冲蚀磨损模型可靠性 | 第46-47页 |
2.6 小结 | 第47-48页 |
第3章 旋风分离器藏量与器壁冲蚀磨损的关系 | 第48-65页 |
3.1 实验装置与实验步骤 | 第48-49页 |
3.2 顶灰环的现象描述 | 第49-51页 |
3.3 顶灰环的实验测量结果与分析 | 第51-58页 |
3.3.1 顶灰环形成与脱落原因分析 | 第51-54页 |
3.3.2 对压力脉动的影响 | 第54-56页 |
3.3.3 与入口速度的关系 | 第56-57页 |
3.3.4 与入口颗粒浓度的关系 | 第57-58页 |
3.4 藏量的实验测量结果与分析 | 第58-61页 |
3.4.1 与入口速度的关系 | 第58-59页 |
3.4.2 与入口颗粒浓度的关系 | 第59-60页 |
3.4.3 颗粒藏量计算方法 | 第60-61页 |
3.5 藏量与冲蚀磨损的关系 | 第61-64页 |
3.5.1 藏量对冲蚀磨损的影响 | 第61-63页 |
3.5.2 顶灰环对冲蚀磨损的影响 | 第63-64页 |
3.6 小结 | 第64-65页 |
第4章 操作参数对旋风分离器器壁冲蚀磨损的影响 | 第65-74页 |
4.1 冲蚀磨损主要区域 | 第65-66页 |
4.2 入口颗粒浓度对器壁冲蚀磨损的影响 | 第66-69页 |
4.2.1 a区器壁冲蚀磨损 | 第66-67页 |
4.2.2 轴向器壁冲蚀磨损 | 第67-69页 |
4.3 入口速度对器壁冲蚀磨损的影响 | 第69-73页 |
4.3.1 a区器壁冲蚀磨损 | 第69-71页 |
4.3.2 轴向器壁冲蚀磨损 | 第71-73页 |
4.4 小结 | 第73-74页 |
第5章 颗粒物性对旋风分离器器壁冲蚀磨损的影响 | 第74-83页 |
5.1 颗粒球形度对器壁冲蚀磨损的影响 | 第74-77页 |
5.1.1 a区器壁冲蚀磨损 | 第74-76页 |
5.1.2 轴向器壁冲蚀磨损 | 第76-77页 |
5.2 颗粒密度对器壁冲蚀磨损的影响 | 第77-82页 |
5.2.1 a区器壁冲蚀磨损 | 第77-79页 |
5.2.2 z=-0.3m轴向位置周向冲蚀磨损 | 第79-81页 |
5.2.3 轴向器壁冲蚀磨损 | 第81-82页 |
5.3 小结 | 第82-83页 |
第6章 改进结构的旋风分离器器壁冲蚀磨损特性分析 | 第83-96页 |
6.1 流场对比分析 | 第83-88页 |
6.1.1 压力与湍动能对比分析 | 第83-85页 |
6.1.2 切向速度对比分析 | 第85-87页 |
6.1.3 轴向速度对比分析 | 第87-88页 |
6.2 颗粒轨迹对比分析 | 第88-90页 |
6.3 器壁冲蚀磨损对比分析 | 第90-95页 |
6.3.1 改进结构的冲蚀磨损分布 | 第90-93页 |
6.3.2 周向冲蚀磨损对比分析 | 第93-94页 |
6.3.3 轴向冲蚀磨损对比分析 | 第94-95页 |
6.4 小结 | 第95-96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6-98页 |
7.1 结论 | 第96页 |
7.2 展望 | 第96-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2页 |
附录A 符号说明 | 第102-103页 |
附录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103-104页 |
致谢 | 第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