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7-9页 |
| ABSTRACT | 第9-11页 |
| 缩略词表及英汉对照 | 第12-15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5-35页 |
| 1 水稻叶色突变体分类及来源 | 第16-17页 |
| 1.1 水稻叶色突变体分类 | 第16页 |
| 1.2 水稻叶色突变体的来源 | 第16-17页 |
| 2 水稻叶色突变的机理研究 | 第17-28页 |
| 2.1 叶绿素合成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 第17-24页 |
| 2.2 叶绿体发育过程研究进展 | 第24-28页 |
| 3 PPR家族蛋白的研究进展 | 第28-34页 |
| 3.1 PPR蛋白的RNA编辑作用研究进展 | 第29-31页 |
| 3.2 PPR蛋白的RNA剪接作用研究进展 | 第31-32页 |
| 3.3 PPR蛋白其他作用的研究进展 | 第32-33页 |
| 3.4 PPR蛋白影响叶绿体发育的研究进展 | 第33-34页 |
| 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34-35页 |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35-49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5-49页 |
| 2.1 实验材料与种植条件 | 第35页 |
| 2.2 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测定 | 第35页 |
| 2.3 叶绿体透射电镜 | 第35-36页 |
| 2.4 水稻叶片DNA提取 | 第36页 |
| 2.5 SSR及InDel引物标记检测 | 第36-37页 |
| 2.6 基因初定位 | 第37-38页 |
| 2.7 基因精细定位 | 第38页 |
| 2.8 目标区域基因预测和cDNA克隆比对 | 第38-41页 |
| 2.9 转基因互补和干扰 | 第41-42页 |
| 2.10 农杆菌转化 | 第42-43页 |
| 2.11 转基因阳性植株的鉴定 | 第43-44页 |
| 2.12 氨基酸序列比对和进化关系分析 | 第44页 |
| 2.13 水稻原生质体的制备和亚细胞定位 | 第44页 |
| 2.14 RT-PCR和qRT-RCR | 第44-45页 |
| 2.15 叶片蛋白的提取 | 第45页 |
| 2.16 SDS-PAGE凝胶电泳 | 第45-46页 |
| 2.17 转膜 | 第46页 |
| 2.18 抗体杂交 | 第46页 |
| 2.19 ROS染色实验 | 第46-49页 |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49-69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9-69页 |
| 3.1 水稻白化突变体osppr6的表型及叶绿素含量测定 | 第49-50页 |
| 3.2 osppr6突变体叶绿体超微结构观察 | 第50-51页 |
| 3.3 osppr6突变体的遗传分析和初定位 | 第51-52页 |
| 3.4 osppr6突变体的精细定位 | 第52-55页 |
| 3.5 候选基因的确定 | 第55页 |
| 3.6 OsPPR6蛋白同源性和进化树分析 | 第55-59页 |
| 3.7 转基因互补和干扰验证 | 第59页 |
| 3.8 OsPPR6亚细胞定位 | 第59-60页 |
| 3.9 OsPPR6基因表达模式 | 第60-62页 |
| 3.10 叶绿素合成和叶绿体发育相关基因表达分析 | 第62-63页 |
| 3.11 突变体中叶绿体发育相关蛋白分析 | 第63-64页 |
| 3.12 ROS检测分析 | 第64-65页 |
| 3.13 叶绿体RNA编辑作用分析 | 第65-66页 |
| 3.14 叶绿体RNA剪接作用分析 | 第66-69页 |
| 第四章 小结与讨论 | 第69-75页 |
| 4 讨论与总结 | 第69-75页 |
| 4.1 osppr6是一个苗期白化致死的突变体 | 第69页 |
| 4.2 OsPPR6是叶绿体发育的必要基因 | 第69-70页 |
| 4.3 OsPPR6与拟南芥AtECB2同源 | 第70-71页 |
| 4.4 OsPPR6参与叶绿体RNA编辑 | 第71-72页 |
| 4.5 OsPPR6影响叶绿体RNA剪接效率 | 第72-73页 |
| 4.6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 第73-75页 |
| 附录 | 第75-82页 |
| 参考文献 | 第82-95页 |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5-97页 |
| 致谢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