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一、绪论 | 第10-29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10-11页 |
1.个人经历 | 第10页 |
2.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 第10-11页 |
3.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 第11页 |
(二)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1.研究目的 | 第11页 |
2.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2-26页 |
1.文献检索情况 | 第12-13页 |
2.课堂评价语言的内涵及其作用 | 第13-15页 |
3.课堂评价语言的分类及特征 | 第15-18页 |
4.课堂评价语言的价值取向 | 第18-20页 |
5.课堂评价语言所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 第20-23页 |
6.课堂评价语言的问题对策 | 第23-25页 |
7.对已有研究的反思 | 第25-26页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6-29页 |
1.研究思路 | 第26页 |
2.研究方法 | 第26-29页 |
二、理论基础 | 第29-33页 |
(一)马丁·布伯的交往理论 | 第29-30页 |
(二)马克思·范梅南的教育机智学说 | 第30-31页 |
(三)多元智力理论 | 第31-33页 |
三、理想课堂评价语言的价值及合理使用 | 第33-45页 |
(一)课堂评价语言界说 | 第33-34页 |
1.课堂 | 第33页 |
2.课堂评价 | 第33-34页 |
3.课堂评价语言 | 第34页 |
(二)课堂评价语言的特点 | 第34-36页 |
1.情境性 | 第34-35页 |
2.引导性 | 第35页 |
3.对话性 | 第35-36页 |
4.针对性 | 第36页 |
(三)课堂评价语言的分类 | 第36-38页 |
1.按评价方式分为口头语评价与体态语评价 | 第37页 |
2.按评价效用分为正向积极评价与负向消极评价 | 第37页 |
3.按评价时机分为及时评价与延时评价 | 第37-38页 |
(四)课堂评价语言的作用 | 第38-39页 |
1.激励与导向 | 第38页 |
2.诊断与反馈 | 第38-39页 |
(五)理想中的课堂评价语言标准 | 第39-45页 |
1.课堂评价语言走向对话,师生间的精神相遇 | 第39-41页 |
2.课堂评价语言机智灵活,保留学生思维空间 | 第41-45页 |
四、课堂评价语言存在的现状及问题 | 第45-62页 |
(一)课堂评价语言的现状描述 | 第45-47页 |
1.课堂评价语言多用鼓励的方式 | 第45-46页 |
2.课堂评价语言开始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 | 第46页 |
3.教师的专业水平得到了提升,教学效果得到了一定改进 | 第46-47页 |
(二)课堂评价语言存在的问题 | 第47-62页 |
1.课堂评价语言标准重预设轻过程 | 第47-52页 |
2.课堂评价语言形式重单一轻多元 | 第52-57页 |
3.课堂评价语言关注点重知识技能轻情感态度 | 第57-59页 |
4.课堂评价语言内容重形式轻实质 | 第59-62页 |
五、问题背后的原因分析 | 第62-68页 |
(一)师生之间不平等的交流束缚了整个教学过程 | 第62-63页 |
(二)教师评价观念落后,缺乏科学性 | 第63-65页 |
(三)教师在使用评价语言时目标不明晰 | 第65-68页 |
六、改进课堂评价语言的策略 | 第68-78页 |
(一)树立多元化的评价观 | 第68-71页 |
1.评价语言的形式要多元化 | 第68-69页 |
2.评价语言的目标要多元化 | 第69-70页 |
3.允许课堂中有多元化的声音 | 第70-71页 |
(二)培养教师巧妙评价的教学机智 | 第71-76页 |
1.教师在课前要做好充分有效的准备 | 第72页 |
2.教师在课中要善于倾听和关注学生的反应 | 第72-75页 |
3.让课后反思成为一种习惯 | 第75-76页 |
(三)提高教师的语言素养 | 第76-78页 |
1.清楚准确,让学生听的明白 | 第76页 |
2.诙谐幽默,让学生愉悦学习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按姓氏首字母排列) | 第78-81页 |
附录 | 第81-8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89-90页 |
致谢 | 第90-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