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7-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7页 |
1.2 研究价值 | 第7-8页 |
1.2.1 理论价值 | 第7-8页 |
1.2.2 应用价值 | 第8页 |
1.3 国内研究现状 | 第8-11页 |
1.4 理论依据 | 第11-12页 |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2-13页 |
1.6 可能的重点难点、创新之处与不足 | 第13-15页 |
1.6.1 研究重点难点 | 第13页 |
1.6.2 创新之处与不足 | 第13-15页 |
第2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概述 | 第15-24页 |
2.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述 | 第15-17页 |
2.1.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 | 第15-16页 |
2.1.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特征 | 第16-17页 |
2.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概述 | 第17-21页 |
2.2.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的内涵 | 第18-19页 |
2.2.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的阶段 | 第19-20页 |
2.2.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的特点 | 第20-21页 |
2.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的关系 | 第21-24页 |
2.3.1 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的应有之义 | 第22页 |
2.3.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是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路径 | 第22-24页 |
第3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现状、问题及原因 | 第24-37页 |
3.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现状 | 第24-28页 |
3.1.1 融入大学生理论教育的现状 | 第24-26页 |
3.1.2 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现状 | 第26-28页 |
3.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存在的问题 | 第28-32页 |
3.2.1 教育主体教学感染力弱化 | 第28-29页 |
3.2.2 教育客体社会实践流于形式 | 第29-30页 |
3.2.3 教学媒介承载信息失范化 | 第30-31页 |
3.2.4 校园先进文化引领效应淡化 | 第31-32页 |
3.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32-37页 |
3.3.1 教育主体认识程度不够 | 第32-33页 |
3.3.2 教育客体认知力度较弱 | 第33-34页 |
3.3.3 教学媒介管理制度不完善 | 第34-35页 |
3.3.4 多元文化产生负面影响 | 第35-37页 |
第4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的途径 | 第37-50页 |
4.1 融入教育主体,巩固理想信念 | 第37-40页 |
4.1.1 强化教育主体党性修养,坚定“三个自信”共同理想 | 第38-39页 |
4.1.2 提升教育主体教学能力,保证理论教育社会主义方向 | 第39-40页 |
4.2 融入教育客体,强化理论认同 | 第40-44页 |
4.2.1 树立科学职业观,正确理解国情民情 | 第41-42页 |
4.2.2 增强有序参政意识,强化对党的领导方式认同 | 第42-43页 |
4.2.3 培育志愿服务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第43-44页 |
4.3 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先进文化 | 第44-47页 |
4.3.1 完善大学校园建筑规划,构建和谐美丽校园 | 第44-46页 |
4.3.2 挖掘大学优秀历史文化,培育大学精神文明 | 第46页 |
4.3.3 优化大学校规校纪设计,彰显大学人文关怀 | 第46-47页 |
4.4 融入教学媒介管理,营造有序网络环境 | 第47-50页 |
4.4.1 强化素质教育意识,建构人与互联网和谐关系 | 第48页 |
4.4.2 强化公共秩序意识,规范互联网空间人际交往 | 第48-50页 |
第5章 结语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