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传统村落地理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0-11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1页 |
1.3 研究综述 | 第11-17页 |
1.3.1 乡村聚落地理研究综述 | 第11-15页 |
1.3.2 传统村落研究综述 | 第15-17页 |
1.4 研究对象与内容 | 第17页 |
1.4.1 研究对象 | 第17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6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8-20页 |
1.6.1 聚落 | 第18页 |
1.6.2 村落 | 第18-19页 |
1.6.3 传统村落 | 第19-20页 |
第二章 安徽省传统村落形成的自然人文背景 | 第20-27页 |
2.1 自然条件 | 第20-22页 |
2.1.1 地形地貌 | 第20-21页 |
2.1.2 气候 | 第21页 |
2.1.3 水文 | 第21-22页 |
2.2 历史沿革 | 第22-23页 |
2.3 经济状况 | 第23-25页 |
2.4 文化特色 | 第25-27页 |
第三章 安徽省传统村落的时空分布 | 第27-31页 |
3.1 安徽省国家级传统村落的批准情况 | 第27-28页 |
3.2 安徽省传统村落的地域分布 | 第28-29页 |
3.3 安徽省传统村落的时间分布 | 第29-31页 |
第四章 安徽省传统村落的选址原则 | 第31-38页 |
4.1 安全原则 | 第31-32页 |
4.2 风水原则 | 第32-34页 |
4.3 景观优美原则 | 第34-36页 |
4.4 交通便利原则 | 第36-37页 |
4.5 小结 | 第37-38页 |
第五章 安徽省传统村落的形态特征 | 第38-57页 |
5.1 块状村落 | 第39-43页 |
5.2 带状村落 | 第43-48页 |
5.3 阶梯状村落 | 第48-51页 |
5.4 象形村落 | 第51-54页 |
5.5 小结 | 第54-57页 |
第六章 安徽省传统村落的人地规模 | 第57-67页 |
6.1 安徽省传统村落规模相关数据 | 第57-59页 |
6.2 传统村落的人口规模 | 第59-61页 |
6.3 传统村落的用地规模 | 第61-63页 |
6.4 村落规模与地形的关系 | 第63-67页 |
6.4.1 村落人口规模与地形的关系 | 第63-65页 |
6.4.2 村落用地规模与地形的关系 | 第65-67页 |
第七章 安徽省传统村落民居的地域类型 | 第67-84页 |
7.1 江淮民居 | 第68-75页 |
7.1.1 江淮院落民居 | 第68-69页 |
7.1.2 皖西民居 | 第69-72页 |
7.1.3 皖西南民居 | 第72-75页 |
7.2 皖南民居 | 第75-82页 |
7.2.1 徽派民居 | 第75-79页 |
7.2.2 其他 | 第79-82页 |
7.3 小结 | 第82-84页 |
第八章 结语 | 第84-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8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89-90页 |
致谢 | 第90-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