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14页 |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 第14-16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4 研究创新 | 第16-17页 |
第二章 金融生态相关理论概述 | 第17-23页 |
2.1 金融生态的定义及构成 | 第17-18页 |
2.1.1 金融生态的概念 | 第17页 |
2.1.2 金融生态的构成 | 第17-18页 |
2.2 金融发展相关理论 | 第18-20页 |
2.2.1 金融深化理论 | 第18-19页 |
2.2.2 内生金融发展理论 | 第19-20页 |
2.2.3 新制度金融发展理论 | 第20页 |
2.3 金融生态平衡调节理论 | 第20-22页 |
2.3.1 金融生态平衡与内调节 | 第20-21页 |
2.3.2 金融生态失衡与外调节 | 第21-2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三章 南宁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23-40页 |
3.1 研究设计 | 第23-24页 |
3.1.1 实证研究目标 | 第23页 |
3.1.2 实证研究步骤 | 第23-24页 |
3.2 南宁市金融生态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24-29页 |
3.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第24-25页 |
3.2.2 评价指标体系框架设计 | 第25-26页 |
3.2.3 南宁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 第26-29页 |
3.3 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确定 | 第29-39页 |
3.3.1 层次分析法概述 | 第29-30页 |
3.3.2 一级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30-32页 |
3.3.3 二级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32-35页 |
3.3.4 三级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35-3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四章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南宁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 | 第40-47页 |
4.1 研究对象选择 | 第40页 |
4.2 数据来源及处理 | 第40-42页 |
4.3 南宁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结果及分析 | 第42-45页 |
4.3.1 南宁市金融生态环境总体评价 | 第42-44页 |
4.3.2 南宁市各区县金融生态环境评价 | 第44-45页 |
4.3.3 评价结果分析 | 第4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第五章 优化南宁市金融生态环境的具体建议 | 第47-55页 |
5.1 优化经济产业结构,创造区域金融需求 | 第47-48页 |
5.1.1 发挥地区比较优势,提高经济核心竞争力 | 第47页 |
5.1.2 创新投融资方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 第47页 |
5.1.3 提高企业自身实力,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 第47-48页 |
5.2 创新金融服务方式,缓解资源失衡现象 | 第48-49页 |
5.2.1 探索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有效途径 | 第48页 |
5.2.2 构建金融合作和协调机制,实现金融规范运行 | 第48-49页 |
5.2.3 制定科学人才引进制度,提高金融服务质量 | 第49页 |
5.3 依托社会信用体系,规范金融生态信用秩序 | 第49-50页 |
5.3.1 重塑政府信用形象,提高政府信用权威性 | 第49页 |
5.3.2 继续推进征信体系建设,优化社会信用环境 | 第49-50页 |
5.3.3 鼓励担保机构发展,加强各类资产评估机构管理 | 第50页 |
5.4 强化依法行政理念,夯实金融生态制度基础 | 第50-51页 |
5.4.1 提高金融执法效率,完善相关法律制度 | 第50页 |
5.4.2 加强金融监管,查处违规经营行为 | 第50-51页 |
5.4.3 健全金融消费者保护机制,维护合法金融消费 | 第51页 |
5.5 提高政府治理能力,构建和谐“银政企”关系 | 第51-52页 |
5.5.1 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领导,制定科学的实施规划 | 第51页 |
5.5.2 鼓励金融机构发挥自身优势,深化地方金融机构改革 | 第51-52页 |
5.5.3 制定优惠政策引金入邕,提高区域金融中心竞争力 | 第52页 |
5.5.4 将银政企会商机制纳入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范畴 | 第52页 |
5.6 各区县应结合实际,因地制宜推动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 第52-54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5-56页 |
6.1 结论 | 第55页 |
6.2 展望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附录1:定性指标评分表 | 第59-60页 |
附录2: 南宁各区县原始数据 | 第60-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