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1 银行间市场网络结构特征研究 | 第11页 |
1.2.2 银行间市场系统风险传染研究 | 第11-13页 |
1.2.3 小结 | 第13-14页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4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16-17页 |
1.4.1 创新点 | 第16页 |
1.4.2 不足之处 | 第16-17页 |
第2章 理论基础 | 第17-23页 |
2.1 系统风险与银行系统风险的界定 | 第17-18页 |
2.1.1 系统风险与系统性风险 | 第17页 |
2.1.2 银行系统风险 | 第17-18页 |
2.2 银行系统风险的特征 | 第18-19页 |
2.2.1 负外部性 | 第18页 |
2.2.2 传染性 | 第18页 |
2.2.3 逐步扩大性 | 第18-19页 |
2.3 银行系统风险传染成因 | 第19-20页 |
2.3.1 金融市场脆弱性理论 | 第19页 |
2.3.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19-20页 |
2.3.3 风险溢出效应理论 | 第20页 |
2.4 银行系统风险传染渠道 | 第20-23页 |
2.4.1 基于信用渠道传染 | 第20-21页 |
2.4.2 基于信息渠道传染 | 第21页 |
2.4.3 基于支付渠道传染 | 第21-23页 |
第3章 我国银行间市场及其系统风险分析 | 第23-34页 |
3.1 我国银行间市场总体情况 | 第23-25页 |
3.1.1 我国银行间市场参与成员及规模 | 第23页 |
3.1.2 各分市场发展情况 | 第23-25页 |
3.2 我国同业拆借市场现状 | 第25-28页 |
3.2.1 总体交易规模 | 第25-26页 |
3.2.2 参与机构规模 | 第26-28页 |
3.3 我国银行间市场系统风险分析 | 第28-32页 |
3.3.1 宏观经济形势 | 第28-29页 |
3.3.2 银行风险管理能力 | 第29-31页 |
3.3.3 银行监管现状 | 第31页 |
3.3.4 小结 | 第31-32页 |
3.4 基于同业拆借的我国银行间市场系统风险传染渠道分析 | 第32-34页 |
第4章 基于同业拆借的我国银行间市场系统风险传染机理 | 第34-39页 |
4.1 同业拆借矩阵的估计 | 第34-36页 |
4.2 风险传染基本假设 | 第36页 |
4.3 风险传染判定条件 | 第36页 |
4.4 风险传染过程 | 第36-39页 |
4.4.1 单家银行冲击 | 第37-38页 |
4.4.2 多家银行冲击 | 第38-39页 |
第5章 基于同业拆借的我国银行间市场系统风险传染实证分析 | 第39-52页 |
5.1 数据的选取及处理 | 第39页 |
5.2 系统风险传染实证分析 | 第39-50页 |
5.2.1 单一银行触发的风险传染情况 | 第39-48页 |
5.2.2 多银行触发的风险传染情况 | 第48-50页 |
5.3 实证结论 | 第50-52页 |
第6章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52-57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52页 |
6.2 政策建议 | 第52-57页 |
6.2.1 完善金融安全网,建立有效的宏观审慎监管体系 | 第53-54页 |
6.2.2 加强事前风险防范 | 第54-55页 |
6.2.3 完善事后补救措施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附录一 各银行代码对应名称与清偿能力 | 第60-62页 |
附录二 仿真模拟我国银行间市场系统风险传染MATLAB代码 | 第62-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