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海洋学论文--海洋基础科学论文--海洋气象学论文

春秋季节中国东部海上气旋发展机制对比研究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19页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1-12页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2-17页
        1.2.1 温带气旋基本特征研究第12-13页
        1.2.2 温带气旋发展机制研究第13-15页
        1.2.3 海上爆发性气旋研究第15-17页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目的第17-19页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第19-25页
    2.1 所用资料第19页
    2.2 方法与原理第19-25页
        2.2.1 动态合成方法第19-20页
        2.2.2 假相当位温第20-21页
        2.2.3 湿位涡(MPV)第21页
        2.2.4 螺旋度第21-22页
        2.2.5 WRF中尺度模式第22-25页
第三章 春秋季节海上气旋统计分析第25-37页
    3.1 东部海域气旋统计特征第25-31页
        3.1.1 东部海域的范围定义第25页
        3.1.2 中国东部海域气旋的定义第25-26页
        3.1.3 春秋季节海上气旋个数统计第26页
        3.1.4 东部海域发展气旋的季节分布特征第26-27页
        3.1.5 春秋季节东部海域发展气旋深厚程度分布特征第27-29页
        3.1.6 春秋季节海上发展气旋路径统计第29页
        3.1.7 春秋季节海上发展气旋的水平尺度统计第29-30页
        3.1.8 春秋季节海上发展气旋合成个例的选择第30-31页
    3.2 海上气旋灾害天气特征第31-35页
        3.2.1 降水天气特征第31-32页
        3.2.2 海浪天气特征第32-34页
        3.2.3 降水特征分析第34-35页
    3.3 本章小结第35-37页
第四章 春秋季节海上气旋合成分析对比第37-61页
    4.1 要素诊断分析第37-49页
        4.1.1 温度场的结构特征第37-40页
        4.1.2 垂直速度结构特征第40-41页
        4.1.3 海上气旋发展的散度涡度结构特征第41-42页
        4.1.4 假相当位温第42-44页
        4.1.5 中低层水平螺旋度第44-46页
        4.1.6 中低层湿位涡第46-49页
    4.2 气旋急流第49-59页
        4.2.1 气旋急流的定义第49-50页
        4.2.2 气旋急流特征分析第50-53页
        4.2.3 气旋急流的动力作用第53-57页
        4.2.4 气旋急流的热力作用第57-58页
        4.2.5 气旋急流水汽输送作用第58-59页
    4.3 本章小结第59-61页
第五章 春秋季节海上气旋发展的环境条件第61-67页
    5.1 下垫面海温第61-62页
    5.2 环流形势第62-63页
    5.3 高空急流动量下传第63-65页
    5.4 水汽环境第65-66页
    5.5 小结第66-67页
第六章 春秋季节海上气旋发展过程模拟分析第67-77页
    6.1 海上气旋发展模拟验证第67-70页
        6.1.1 数值方案第67-69页
        6.1.2 模拟试验与效果检验第69-70页
    6.2 春季气旋发展模拟分析第70-73页
        6.2.1 灾害性天气发展演变第70-71页
        6.2.2 气旋急流演变对气旋发展作用第71-73页
    6.3 秋季气旋发展模拟分析第73-75页
        6.3.1 灾害性天气发展演变第73-74页
        6.3.2 气旋急流演变对气旋发展作用第74-75页
    6.4 小结第75-77页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第77-81页
    7.1 全文总结第77-79页
    7.2 本文创新之处第79页
    7.3 问题与展望第79-81页
参考文献第81-87页
个人简介第87-88页
致谢第88页

论文共8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2011年6月江淮暴雨过程与低空急流的日变化特征及其机理研究
下一篇:基于不同参数化方案的大雾数值模拟及预报效果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