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设计论文--民用建筑论文--交通运输建筑、邮电通信建筑、广播电视建筑论文--火车站论文

适应衔接城市轨道交通的铁路客站复合型换乘空间的研究

致谢第5-6页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页
1 引言第11-19页
    1.1 研究背景第11-14页
        1.1.1 适应衔接城市轨道交通的铁路客站换乘空间的发展第11-13页
        1.1.2 复合型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创新第13-14页
    1.2 研究意义第14-15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5-17页
        1.3.1 国内研究现状第15-16页
        1.3.2 国外研究现状第16-17页
    1.4 研究框架及基本方法第17-18页
        1.4.1 研究框架第17页
        1.4.2 研究方法第17-18页
    1.5 本章小结第18-19页
2 城市轨道交通与铁路客站换乘空间的现状第19-30页
    2.1 城市轨道交通与铁路客站换乘空间的既有类型分析第19-22页
        2.1.1 城市轨道交通与铁路客站的建设时序的类型分析第19-20页
        2.1.2 城市轨道交通与铁路客站平面剖面位置关系的类型分析第20页
        2.1.3 城市轨道交通与铁路客站换乘空间的既有方式第20-22页
    2.2 城市轨道交通与铁路客站换乘空间的现存问题第22-26页
        2.2.1 北京站城市轨道交通与铁路客站换乘空问的问卷调查第22-23页
        2.2.2 北京西站城市轨道交通与铁路客站换乘空间的问卷调查第23-25页
        2.2.3 换乘空间问题小结第25-26页
    2.3 城市轨道交通与铁路客站换乘空间的特征第26-28页
        2.3.1 相对于其他交通方式与铁路客站的换乘空间的特征第26页
        2.3.2 相对于铁路客站其他功能空间的特征第26-27页
        2.3.3 相对于国外铁路客站换乘空间的特征第27-28页
        2.3.4 特征总结第28页
    2.4 本章小结第28-30页
3 城市轨道交通与铁路客站复合型换乘空间的复合设计第30-44页
    3.1 复合型换乘空间的概念和复合度第30-32页
        3.1.1 复合型换乘空间的概念生成第30-31页
        3.1.2 复合型换乘空间的复合度第31-32页
    3.2 复合型换乘空间的设计基础第32-34页
        3.2.1 复合型换乘空间的限制因素第32-33页
        3.2.2 复合型换乘空间的设计原则第33-34页
    3.3 复合设计手法第34-37页
        3.3.1 合理安排功能布局第34-35页
        3.3.2 开放性空间第35页
        3.3.3 向铁路客站内部延伸的广场空间第35-36页
        3.3.4 解决大运量交通的竖向空间第36页
        3.3.5 引入自然因素第36-37页
    3.4 参考案例研究第37-41页
        3.4.1 香港九龙站第37-38页
        3.4.2 那不勒斯火车站第38-39页
        3.4.3 柏林中央火车站第39-41页
        3.4.4 案例小结第41页
    3.5 城市轨道交通与铁路客站复合型换乘空间的评价因素第41-42页
        3.5.1 换乘效率第41-42页
        3.5.2 空间体验第42页
        3.5.3 城市公共功能融合第42页
    3.6 本章小结第42-44页
4 复合型换乘空间的案例研究—以北京西站为例第44-52页
    4.1 北京西站基本概况第44-45页
    4.2 北京西站与城市轨道交通换乘接驳第45-46页
    4.3 复合型换乘空间改造第46-50页
    4.4 本章小结第50-52页
5 结论第52-55页
参考文献第55-57页
附录A第57-58页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58-60页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60页

论文共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多层钢框架结构伸缩缝的设置研究
下一篇:建筑行业的成本领先战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