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8-10页 |
英文摘要 | 第10-11页 |
前言 | 第12-13页 |
第一章 大豆胞囊线虫抗性研究进展 | 第13-24页 |
1.1 大豆胞囊线虫病研究进展 | 第13-17页 |
1.1.1 大豆胞囊线虫病的发现与分布 | 第13页 |
1.1.2 大豆胞囊线虫病的症状与危害 | 第13页 |
1.1.3 大豆胞囊线虫的寄主与生活史 | 第13-14页 |
1.1.4 大豆胞囊线虫生理小种的划分和分布 | 第14-17页 |
1.2 大豆抗胞囊线虫的抗性机制 | 第17-20页 |
1.2.1 大豆胞囊线虫侵染对寄主的组织影响 | 第17-18页 |
1.2.2 大豆抗大豆胞囊线虫的生理生化机制 | 第18页 |
1.2.3 抗线基因研究 | 第18-20页 |
1.3 植物谷胱甘肽研究进展 | 第20-24页 |
第二章 灰皮支黑豆对SCN3组织抗性研究 | 第24-29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4-26页 |
2.1.1 试验材料 | 第24页 |
2.1.2 试验方法 | 第24-26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6-27页 |
2.2.1 抗感品种根内侵染线虫数量 | 第26-27页 |
2.2.2 大豆胞囊线虫侵染后抗感品种根部的组织病理学反应 | 第27页 |
2.3 小结 | 第27-29页 |
第三章 大豆胞囊线虫侵染后大豆根系活性氧检测 | 第29-33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29-31页 |
3.1.1 试验材料 | 第29页 |
3.1.2 试验方法 | 第29-31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31-32页 |
3.3 小结 | 第32-33页 |
第四章 大豆谷胱甘肽相关基因的表达差异分析 | 第33-45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33-38页 |
4.1.1 试验材料 | 第33-34页 |
4.1.2 试验方法 | 第34-38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38-44页 |
4.2.1 RNA的提取 | 第38-39页 |
4.2.2 谷氨酰胺半胱氨酸连接酶(γECS)的表达差异分析 | 第39-41页 |
4.2.3 谷胱甘肽合成酶(GSHS)的表达差异分析 | 第41-42页 |
4.2.4 H型谷胱甘肽合成酶(hGSHS)的表达差异分析 | 第42-44页 |
4.3 小结 | 第44-45页 |
第五章 大豆谷胱甘肽合成相关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 第45-65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45-49页 |
5.1.1 供试材料 | 第45-46页 |
5.1.2 方法 | 第46-49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49-63页 |
5.2.1 RNA的提取 | 第49页 |
5.2.2 基因同源扩增 | 第49-51页 |
5.2.3 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51-63页 |
5.3 小结 | 第63-65页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第65-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文章 | 第77-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