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页 |
缩略词表 | 第9-10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20页 |
1 桃褐腐病及其病原菌的研究概况 | 第10-13页 |
1.1 桃褐腐病的发生与危害 | 第10-11页 |
1.2 桃褐腐病的病原介绍 | 第11页 |
1.3 桃褐腐病的发病规律 | 第11-12页 |
1.4 桃褐腐病的防治 | 第12-13页 |
1.4.1 农业防治 | 第12页 |
1.4.2 生物防治 | 第12-13页 |
1.4.3 化学防治 | 第13页 |
2 中国桃褐腐病菌的形态特征 | 第13-14页 |
2.1 菌落形态 | 第13-14页 |
2.2 分生孢子及芽管 | 第14页 |
3 褐腐病菌抗药性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3.1 桃褐腐病菌对BZIs的抗药性 | 第14-15页 |
3.2 桃褐腐病菌对DMIs的抗药性 | 第15页 |
3.3 桃褐腐病菌对QoIs的抗药性 | 第15-16页 |
3.4 桃褐腐病菌对SDHIs的抗药性 | 第16页 |
4 真菌群体遗传多样性研究 | 第16-19页 |
4.1 真菌群体遗传多样性 | 第16-17页 |
4.2 群体遗传多样性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4.2.1 SNP | 第17-18页 |
4.2.2 SSR | 第18页 |
4.2.3 RAPD | 第18-19页 |
4.2.4 AFLP | 第19页 |
5 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9-20页 |
第二章 桃褐腐病菌的分离、保存与鉴定 | 第20-2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0-22页 |
1.1 材料 | 第20-21页 |
1.1.1 供试菌株 | 第20页 |
1.1.2 供试培养基 | 第20页 |
1.1.3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20-21页 |
1.2 试验方法 | 第21-22页 |
1.2.1 菌株的单孢分离与保存 | 第21页 |
1.2.2 病原菌的形态鉴定 | 第21页 |
1.2.3 DNA的提取 | 第21-22页 |
1.2.4 菌株的分子鉴定 | 第2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2-24页 |
2.1 菌株的单孢分离与保存结果 | 第22-23页 |
2.2 形态鉴定结果 | 第23页 |
2.3 分子鉴定的结果 | 第23-24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24-25页 |
第三章 桃褐腐病菌M.mumecola对四种杀菌剂的敏感性测定 | 第25-36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25-27页 |
1.1 材料 | 第25-26页 |
1.1.1 供试菌株 | 第25页 |
1.1.2 实验仪器 | 第25-26页 |
1.1.3 试剂和培养基 | 第26页 |
1.2 试验方法 | 第26-27页 |
1.2.1 菌株的活化 | 第26页 |
1.2.2 药剂的稀释与最适浓度梯度的设定 | 第26页 |
1.2.3 M. mumecola对四种杀菌剂的敏感性测定 | 第26-27页 |
1.2.4 数据分析 | 第2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7-34页 |
2.1 M.mumecola菌株对多菌灵的敏感性分布 | 第27-28页 |
2.2 M.mumecola菌株对多菌灵的EC_(50)范围与平均EC_(50)值 | 第28页 |
2.3 不同地区间的M.mumecola菌株对多菌灵的敏感性差异结果 | 第28-29页 |
2.4 M.mumecola菌株对戊唑醇的敏感性测定结果 | 第29-30页 |
2.5 M.mumecola菌株对戊唑醇的EC_(50)范围与平均EC_(50)值 | 第30页 |
2.6 不同地区间的M.mumecola菌株对戊唑醇的敏感性差异结果 | 第30-31页 |
2.7 M.mumecola菌株对嘧菌酯的敏感性测定结果 | 第31页 |
2.8 M.mumecola菌株对嘧菌酯的EC_(50)范围与平均EC_(50)值 | 第31-32页 |
2.9 不同地区间的M.mumecola菌株对嘧菌酯的敏感性差异结果 | 第32页 |
2.10 M.mumecola菌株对啶酰菌胺的敏感性测定结果 | 第32-33页 |
2.11 M.mumecola菌株对啶酰菌胺的EC_(50)范围与平均EC_(50)值 | 第33页 |
2.12 不同地区间的M.mumecola菌株对啶酰菌胺的敏感性差异结果 | 第33-34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34-36页 |
第四章 桃褐腐病菌M.mumecola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36-4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6-39页 |
1.1 材料 | 第36-37页 |
1.1.1 供试菌株 | 第36页 |
1.1.2 供试培养基 | 第36页 |
1.1.3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36-37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37-39页 |
1.2.1 菌丝收集 | 第37页 |
1.2.2 DNA的提取 | 第37-38页 |
1.2.3 引物的设计与片段扩增 | 第38-39页 |
1.2.4 多重序列比对与构建进化树 | 第3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9-45页 |
2.1 多重序列比对所得到的SNPs | 第39-42页 |
2.2 构建遗传进化树 | 第42-45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45-46页 |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46-47页 |
1 全文结论 | 第46页 |
2 研究展望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5页 |
附录 | 第55-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