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使用双线性对的身份加密体制研究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主要缩写符号 | 第13-1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1.1.1 密码学与现代密码学 | 第14-15页 |
1.1.2 基于身份密码体制 | 第15页 |
1.2 研究意义和现状 | 第15-17页 |
1.2.1 基于身份密码体制的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2.2 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3 研究内容与主要成果 | 第17-18页 |
1.4 本文章节安排 | 第18-19页 |
第2章 预备知识 | 第19-31页 |
2.1 密码学基本假设 | 第19-21页 |
2.1.1 大整数分解问题 | 第19页 |
2.1.2 二次剩余及高次剩余问题 | 第19-21页 |
2.1.3 离散对数问题 | 第21页 |
2.1.4 Diffie-Hellman问题 | 第21页 |
2.2 概率公钥加密体制 | 第21-23页 |
2.2.1 GM加密方案 | 第22页 |
2.2.2 Paillier加密方案 | 第22-23页 |
2.3 可证明安全理论 | 第23-27页 |
2.3.1 密码Hash函数 | 第24-25页 |
2.3.2 公钥加密体制及其形式化安全模型 | 第25-26页 |
2.3.3 规约证明方法 | 第26-27页 |
2.4 基于身份密码学 | 第27-31页 |
2.4.1 基于身份加密体制 | 第28页 |
2.4.2 身份加密体制安全模型 | 第28-30页 |
2.4.3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3章 不使用双线性对的身份加密方案综述 | 第31-40页 |
3.1 基于二次剩余假设的Cocks方案 | 第31-35页 |
3.1.1 方案描述 | 第31-32页 |
3.1.2 正确性验证与安全性分析 | 第32-34页 |
3.1.3 方案的相关改进 | 第34-35页 |
3.2 基于高次剩余假设的BLS方案 | 第35-36页 |
3.3 基于离散对数的身份加密方案 | 第36-3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4章 新的不使用双线性对的身份加密方案构造 | 第40-55页 |
4.1 基本的加密方案I | 第40-42页 |
4.2 方案正确性与安全性分析 | 第42-51页 |
4.2.1 方案正确性验证 | 第42-46页 |
4.2.2 方案安全性分析 | 第46-51页 |
4.3 与其他相关方案的对比分析 | 第51-52页 |
4.4 增强的加密方案II | 第52-5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5-58页 |
5.1 研究总结 | 第55-56页 |
5.2 研究展望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