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主要符号表 | 第15-1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6-22页 |
1.1 β-甘露聚糖酶的作用机理 | 第16页 |
1.2 β-甘露聚糖酶的来源 | 第16页 |
1.3 β-甘露聚糖酶的性质 | 第16-17页 |
1.4 β-甘露聚糖酶的应用 | 第17-18页 |
1.4.1 β-甘露聚糖酶在饲料方面的应用 | 第17页 |
1.4.2 β-甘露聚糖酶在分析多糖类物质糖链结构方面的应用 | 第17页 |
1.4.3 β-甘露聚糖酶在纺织工业方面的应用 | 第17页 |
1 4.4 β-甘露聚糖酶在食品药物方面的应用 | 第17-18页 |
1.4.5 β-甘露聚糖酶在其他方面的应用 | 第18页 |
1.5 β-甘露聚糖酶来源于短小芽孢杆菌AGI16498.1 | 第18页 |
1.6 β-甘露聚糖酶研究概况 | 第18-19页 |
1.7 大肠杆菌原核表达系统 | 第19页 |
1.8 微生物表面展示概况 | 第19-20页 |
1.8.1 噬菌体表面展示 | 第20页 |
1.8.2 细菌表面展示 | 第20页 |
1.8.3 酵母表面展示 | 第20页 |
1.8.4 杆状病毒表面展示 | 第20页 |
1.9 微生物表面展示的应用 | 第20-21页 |
1.10 sf-GFP | 第21页 |
1.11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1-22页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2-40页 |
2.1 材料 | 第22-26页 |
2.1.1 菌株 | 第22页 |
2.1.2 质粒 | 第22页 |
2.1.3 培养基 | 第22页 |
2.1.4 试剂药品 | 第22-23页 |
2.1.4.1 试剂 | 第23页 |
2.1.4.2 酶 | 第23页 |
2.1.4.3 试剂盒 | 第23页 |
2.1.5 仪器及相关设备 | 第23-24页 |
2.1.6 实验主要溶液配方及其配置方法 | 第24-26页 |
2.1.6.1 碱裂解法提取质粒所用溶液的配制 | 第24页 |
2.1.6.2 琼脂糖凝胶电泳所用试剂的配制 | 第24-25页 |
2.1.6.3 SDS-PAGE电泳缓冲液配制 | 第25页 |
2.1.6.4 蛋白纯化缓冲液的配置 | 第25页 |
2.1.6.5 Western blot相关试剂 | 第25-26页 |
2.1.6.6 其他溶液的配制 | 第26页 |
2.2 方法 | 第26-40页 |
2.2.1 甘露聚糖酶基因操作 | 第26-29页 |
2.2.1.1 引物设计 | 第27-28页 |
2.2.1.2 PCR扩增目的基因 | 第28页 |
2.2.1.3 目的基因和载体的制备 | 第28-29页 |
2.2.2 琼脂糖凝胶电泳回收纯化DNA片段 | 第29页 |
2.2.3 无酶克隆 | 第29-30页 |
2.2.4 大肠杆菌感受态的制备及其转化方法 | 第30-31页 |
2.2.4.1 TB制备大肠杆菌感受态 | 第30页 |
2.2.4.2 大肠杆菌的常规转化 | 第30-31页 |
2.2.4.3 大肠杆菌的快速转化 | 第31页 |
2.2.5 碱裂解法小量抽提质粒DNA | 第31-32页 |
2.2.6 试剂盒抽提质粒 | 第32-33页 |
2.2.7 甘露聚糖酶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 第33页 |
2.2.8 His重组蛋白纯化步骤 | 第33页 |
2.2.9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蛋白 | 第33-35页 |
2.2.10 Western Blot检测目的蛋白 | 第35页 |
2.2.11 Bradford法测定蛋白质浓度 | 第35-37页 |
2.2.12 亚细胞结构蛋白质的分离 | 第37页 |
2.2.13 甘露聚糖酶酶活力的测定 | 第37-39页 |
2.2.13.1 甘露聚糖酶酶活定义 | 第37页 |
2.2.13.2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37-38页 |
2.2.13.3 酶活力的测定 | 第38页 |
2.2.13.4 计算 | 第38-39页 |
2.2.14 甘露聚糖酶酶学性质研究 | 第39-40页 |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 第40-55页 |
3.1 甘露聚糖酶目的基因克隆 | 第40-42页 |
3.1.1 PCR获得甘露聚糖酶目的基因 | 第40页 |
3.1.2 甘露聚糖酶目的基因与载体相连 | 第40-41页 |
3.1.3 菌落PCR初步鉴定重组大肠杆菌菌株 | 第41-42页 |
3.2 重组甘露聚糖酶的表达 | 第42-43页 |
3.2.1 SDS-PAGE分析重组甘露聚糖酶的表达情况 | 第42页 |
3.2.2 Western blot验证重组甘露聚糖酶的表达 | 第42-43页 |
3.3 重组甘露聚糖酶的纯化 | 第43-44页 |
3.4 重组甘露聚糖酶在大肠杆菌上的表面展示 | 第44-47页 |
3.4.2 Western blot鉴定甘露聚糖酶在细胞中展示的位置 | 第44-45页 |
3.4.3 荧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展示现象 | 第45-46页 |
3.4.4 流式细胞仪分析表达现象 | 第46-47页 |
3.5 甘露聚糖酶酶学性质研究 | 第47-55页 |
3.5.1 温度对表面展示的甘露聚糖酶酶活力的影响 | 第47-49页 |
3.5.1.1 测定表面展示酶的最适温度 | 第47-48页 |
3.5.1.2 测定表面展示酶的湿热的稳定性 | 第48-49页 |
3.5.2 pH对表面展示的甘露聚糖酶酶活力的影响 | 第49-50页 |
3.5.2.1 测定表面展示酶的最适pH | 第49页 |
3.5.2.2 pH对表面展示酶稳定性的影响 | 第49-50页 |
3.5.3 金属离子对菌体甘露聚糖酶活性的影响 | 第50-51页 |
3.5.4 温度对纯化后甘露聚糖酶酶活力的影响 | 第51-52页 |
3.5.4.1 测定纯化后酶的最适温度 | 第51页 |
3.5.4.2 测定纯化后酶的湿热的稳定性 | 第51-52页 |
3.5.5 pH对纯化后甘露聚糖酶酶活力的影响 | 第52-54页 |
3.5.5.1 测定纯化后酶的最适pH | 第52-53页 |
3.5.5.2 pH对纯化后酶稳定性的影响 | 第53-54页 |
3.5.6 金属离子对纯化后甘露聚糖酶活性的影响 | 第54-55页 |
第4章 讨论与展望 | 第55-57页 |
4.1 讨论 | 第55页 |
4.2 展望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