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特殊分区规划论文

基于文化特色挖掘的旅游小城镇规划研究--以重庆涪陵“涪州古镇”文化旅游区为例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1 导论第10-12页
    1.1 研究的缘起和意义第10-11页
        1.1.1 唤起民众文物保护意识第10页
        1.1.2 小城镇区域亟待更新第10页
        1.1.3 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内在需求第10-11页
        1.1.4 文化旅游大热第11页
    1.2 研究的目的第11页
    1.3 研究的内容第11-12页
    1.4 研究的方法第12页
        1.4.1 实地调查法第12页
        1.4.2 学科交叉研究法第12页
        1.4.3 文献研究法第12页
        1.4.4 访谈法第12页
        1.4.5 案例研究法第12页
2 历史文化旅游小城镇规划理论研究第12-21页
    2.1 文化旅游理论研究第12-14页
        2.1.1 国外文化旅游理论研究第12-13页
        2.1.2 国内文化旅游理论研究第13-14页
    2.2 旅游小城镇理论研究第14页
    2.3 历史文化旅游小城镇保护与更新的理论及方式第14-16页
        2.3.1 国外历史文化旅游小城镇保护更新的理论与实践第14-15页
        2.3.2 国内历史文化旅游小城镇保护更新的进展与创新第15-16页
    2.4 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第16-18页
        2.4.1 可持续发展理论第16-17页
        2.4.2 城市历史景观理论第17页
        2.4.3 有机更新理论第17-18页
    2.5 重庆旧城更新特点第18-20页
        2.5.1 地理地形第18页
        2.5.2 历史溯源第18-19页
        2.5.3 城市经济、生产、人文第19页
        2.5.4 河流与滨水区第19页
        2.5.5 公共空间及景观特色第19-20页
        2.5.6 基础设施第20页
        2.5.7 建筑空间形态第20页
    2.6 发展重庆涪陵“涪州古镇”文化旅游区的意义第20-21页
3 重庆涪陵“涪州古镇”文化旅游区发展概述及剖析第21-24页
    3.1 重庆涪陵“涪州古镇”文化旅游区发展的历史沿革第21页
    3.2 重庆涪陵“涪州古镇”文化旅游区发展契机第21页
    3.3 “涪州古镇”文化旅游区发展方向第21页
    3.4 “涪州古镇”文化旅游区目前存在的问题第21-23页
        3.4.1 基地现状困局第21-22页
        3.4.2 开发滞后困局第22页
        3.4.3 资源竞合困局第22-23页
    3.5 “涪州古镇”文化旅游区保护与更新第23-24页
        3.5.1 传统历史文化保护区更新过程的特点第23-24页
        3.5.2 “涪州古镇”文化旅游区文旅发展特色极其突围之路第24页
            3.5.2.1 文化的独特性与休闲性是突围核心关键第24页
            3.5.2.2 旅游资源的组合性与旅游趋势的对接第24页
            3.5.2.3 足文化旅游发展趋势,契合产业发展第24页
4 相关案例解读第24-33页
    4.1 杭州宋城主题公园第24-27页
        4.1.1 以南宋文化为主题扬长避短第25页
        4.1.2 整体性布局凸显主题氛围第25-26页
        4.1.3 多样化配套设施满足个性需求第26-27页
    4.2 湖南靖港古镇第27-29页
        4.2.1 文化与水景营造的有机融合第28页
        4.2.2 有机统一的街巷景观第28-29页
    4.3 天下第一庄——台儿庄第29-30页
        4.3.1 有古无“城”第29-30页
        4.3.2 详实的前期调查工作第30页
        4.3.3 “用古”而非单纯“存古复古”第30页
    4.4 古北水镇第30-32页
        4.4.1 功能定位启示第30-31页
        4.4.2 夜景灯光照明第31页
        4.4.3 后期运营管理第31-32页
    4.5 彝人古镇第32-33页
        4.5.1 绝佳的选址与区位优势第32-33页
        4.5.2 文化旅游与商业地产的成功组合第33页
5 重庆涪陵“涪州古镇”文化旅游区规划设计第33-59页
    5.1 “涪州古镇”文化旅游区规划设计指导思想及框架第33页
    5.2 “涪州古镇”文化旅游区前期剖析第33-39页
        5.2.1 地理区位第33-34页
        5.2.2 交通条件第34页
        5.2.3 设计范围第34页
        5.2.4 现状条件第34-36页
        5.2.5 建筑分析第36-37页
        5.2.6 文化分析第37-38页
            5.2.6.1 理易文化背景第37页
            5.2.6.2 易文化影响第37页
            5.2.6.3 其他文化第37-38页
            5.2.6.4 重点文化提炼第38页
            5.2.6.5 现有文化核心资源第38页
        5.2.7 地形分析第38-39页
            5.2.7.1 高程分析第38页
            5.2.7.2 坡度分析第38-39页
            5.2.7.3 坡向分析第39页
            5.2.7.4 地势分析第39页
        5.2.8 场地适应性分析第39页
    5.3 上位规划衔接第39-40页
        5.3.1 《重庆市涪陵区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第39-40页
        5.3.2 《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年)》第40页
        5.3.3 《重庆市涪陵区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修编)2011-2030年》第40页
    5.4 SWOT分析第40-41页
        5.4.1 优势第40页
        5.4.2 劣势第40页
        5.4.3 机遇第40页
        5.4.4 威胁第40-41页
        5.4.5 总结第41页
    5.5 发展理念及规划思路第41-42页
        5.5.1 发展理念及规划要点第41页
            5.5.1.1 关注政策,抓住市场第41页
            5.5.1.2 善用资源,挖掘特色第41页
            5.5.1.3 产旅结合,全面发展第41页
            5.5.1.4 改善民生,社区参与第41页
        5.5.2 总体定位第41-42页
        5.5.3 发展定位第42页
        5.5.4 形象定位第42页
        5.5.5 规划策略第42页
        5.5.6 发展理念第42页
    5.6 空间结构规划第42-43页
        5.6.1 一心第42页
        5.6.2 一带第42页
        5.6.3 两组团第42-43页
    5.7 功能分区第43-52页
        5.7.1 易理文化溯源区第43-47页
            5.7.1.1 分区概况第43页
            5.7.1.2 规划思路第43页
            5.7.1.3 功能定位第43页
            5.7.1.4 项目详述第43-47页
        5.7.2 涪陵文教体验区第47-48页
            5.7.2.1 分区概况第47-48页
            5.7.2.2 规划思路第48页
            5.7.2.3 功能定位第48页
            5.7.2.4 项目详述第48页
        5.7.3 原真民俗商业区第48-49页
            5.7.3.1 分区概况第48页
            5.7.3.2 规划思路第48页
            5.7.3.3 功能定位第48页
            5.7.3.4 项目详述第48-49页
        5.7.4 山水养生休闲区第49-50页
            5.7.4.1 分区概况第49页
            5.7.4.2 规划思路第49页
            5.7.4.3 功能定位第49页
            5.7.4.4 项目详述第49-50页
        5.7.5 滨江特色景观区第50-51页
            5.7.5.1 分区概况第50页
            5.7.5.2 规划思路第50页
            5.7.5.3 功能定位第50页
            5.7.5.4 项目详述第50-51页
        5.7.6 北街道生活区第51-52页
            5.7.6.1 分区概况第51页
            5.7.6.2 规划思路第51页
            5.7.6.3 功能定位第51-52页
    5.8 专项规划第52-55页
        5.8.1 道路规划第52页
        5.8.2 建筑规划第52页
        5.8.3 植物规划第52-53页
            5.8.3.1 规划原则第52-53页
            5.8.3.2 树种选择第53页
        5.8.4 竖向设计第53页
        5.8.5 公共空间规划第53页
        5.8.6 公共服务体系第53-54页
        5.8.7 排水专项设计第54页
        5.8.8 照明规划设计第54-55页
    5.9 运营保障第55-57页
        5.9.1 多产业结合第55页
        5.9.2 公众参与第55页
        5.9.3 营销策略第55-56页
            5.9.3.1 媒体全面覆盖第55-56页
            5.9.3.2 联合捆绑营销第56页
        5.9.4 节庆活动策划第56页
        5.9.5 分期建设时序第56-57页
        5.9.6 总体运营模式第57页
    5.10 经济技术指标第57-59页
结语第59-60页
参考文献第60-62页
个人简介第62-63页
导师简介第63-65页
致谢第65-66页
附录第66-70页
图纸目录第70-151页

论文共15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农村老年人自杀死亡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下一篇:汽车液压制动系统匹配与动力学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