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微生物学论文--微生物生态学和地区分布论文

秦岭铅锌尾矿微生物多样性及其金属离子耐受性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1章 研究综述第13-23页
    1.1 研究背景第13-14页
        1.1.1 秦岭地区矿产资源及铅锌尾矿情况第13页
        1.1.2 秦岭铅锌尾矿污染近况第13-14页
    1.2 铅锌尾矿治理方法及研究进展第14-15页
    1.3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方法及研究进展第15-21页
        1.3.1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方法第15-18页
        1.3.2 现代基因组测序技术的发展第18-20页
        1.3.3 铅锌尾矿土壤微生物资源多样性研究进展第20-21页
        1.3.4 各地铅锌尾矿微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第21页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21-22页
    1.5 研究内容第22页
    1.6 技术路线第22-23页
第2章 秦岭铅锌尾矿土壤细菌的多样性研究第23-41页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第23-26页
        2.1.1 实验材料及土壤样品编号第23-24页
        2.1.2 主要实验仪器第24页
        2.1.3 主要实验试剂及配方第24-26页
        2.1.4 实验所用分析软件及网站第26页
    2.2 实验方法第26-29页
        2.2.1 铅锌尾矿土壤样品预处理第26-27页
        2.2.2 铅锌尾矿细菌的分离纯化第27页
        2.2.3 各培养基菌落数量的测定第27页
        2.2.4 显微观察第27-28页
        2.2.5 铅锌尾矿土壤细菌DNA提取及16SrRNA扩增第28-29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29-39页
        2.3.1 菌种分离纯化第29-31页
        2.3.2 菌株形态学特征第31-37页
        2.3.3 铅锌尾矿土壤细菌DNA提取及16SrRNA扩增结果第37-38页
        2.3.4 铅锌尾矿土壤细菌16SrRNA测序结果及系统发育树的构建第38-39页
    2.4 小结与讨论第39-41页
第3章 秦岭3处铅锌尾矿土壤样品中细菌的宏基因组检测第41-57页
    3.1 实验材料及仪器第41-42页
        3.1.1 实验材料及试剂第41页
        3.1.2 实验主要仪器第41页
        3.1.3 本研究所用网站及部分分析软件第41-42页
    3.2 实验方法第42-46页
        3.2.1 实验材料预处理第43页
        3.2.2 铅锌尾矿土壤中细菌宏基因组的提取第43-44页
        3.2.3 PCR扩增第44-45页
        3.2.4 DNA纯化与回收第45页
        3.2.5 定量混合第45-46页
        3.2.6 16SrDNA高变区测序第46页
        3.2.7 信息分析第46页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46-54页
        3.3.1 铅锌尾矿土壤基因组DNA提取第46页
        3.3.2 3地铅锌尾矿土壤中微生物的16SrDNA高变区测序分析第46-47页
        3.3.3 秦岭铅锌尾矿中原核微生物物种分布堆叠图第47-53页
        3.3.4 属水平上的聚类与堆叠分析第53-54页
        3.3.5 3处铅锌尾矿微生物的OTU关系第54页
    3.4 小结与讨论第54-57页
第4章 秦岭3处铅锌尾矿土壤的部分理化性质研究第57-61页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第57页
        4.1.1 实验材料第57页
        4.1.2 主要实验仪器第57页
    4.2 实验方法第57-58页
        4.2.1 铅锌尾矿土壤部分理化性质的测定第57页
        4.2.2 含水量及pH值检测第57-58页
        4.2.3 土壤中部分元素含量的检测第58页
    4.3 结果与分析第58-60页
        4.3.1 含水量及pH值第58页
        4.3.2 土壤中部分元素的含量及分析第58-60页
    4.4 本章小结第60-61页
第5章 铅锌尾矿土壤细菌对Pb~(2+)Zn~(2+)和Cu~(2+)耐受性的研究第61-69页
    5.1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第61-62页
        5.1.1 实验材料第61页
        5.1.2 实验仪器第61页
        5.1.3 实验试剂第61-62页
    5.2 实验方法第62-63页
        5.2.1 平板筛选耐受性菌株第62页
        5.2.2 菌株液体发酵的金属离子吸附第62-63页
    5.3 结果与分析第63-68页
        5.3.1 平板筛选耐受性菌株第63-65页
        5.3.2 部分耐受性菌株的液体吸附第65-67页
        5.3.3 菌株NSC1和LJL24的液体发酵吸附金属离子情况第67-68页
    5.4 小结与讨论第68-69页
第6章 菌株NSC1与LCL24发酵液对重金属污染土壤中黄瓜苗的影响第69-77页
    6.1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第69页
        6.1.1 实验材料第69页
        6.1.2 实验仪器第69页
        6.1.3 实验试剂第69页
    6.2 实验方法第69-70页
        6.2.1 菌株NSC1和LJL24发酵液对金属污染土壤中黄瓜苗生长的影响第69-70页
        6.2.2 黄瓜苗光合效率的检测第70页
        6.2.3 黄瓜苗吸收重金属的检测第70页
    6.3 结果与分析第70-75页
        6.3.1 NSC1与LJL24发酵液对金属污染土壤中黄瓜苗生长的影响第70-73页
        6.3.2 NSC1与LJL24发酵液对金属污染土壤中黄瓜苗光合效率影响第73-74页
        6.3.3 NSC1与LJL24发酵液对重金属污染土壤中黄瓜苗的吸附影响第74-75页
    6.4 小结与讨论第75-77页
结论第77-81页
参考文献第81-85页
附录第85-103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成果第103-104页
致谢第104页

论文共10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产甘油假丝酵母酸调控启动子及其应用研究
下一篇:维生素D受体(VDR)调控雄性生殖相关基因表达及其互作蛋白筛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