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27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0-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3-18页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3-14页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4-18页 |
1.3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18-23页 |
1.3.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8-19页 |
1.3.2 城镇化理论基础 | 第19-23页 |
1.4 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 第23-25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3页 |
1.4.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3-25页 |
1.5 研究创新与不足 | 第25-27页 |
1.5.1 研究可能的创新点 | 第25页 |
1.5.2 研究存在的不足 | 第25-27页 |
第二章 福建省城镇化发展概况 | 第27-37页 |
2.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7-28页 |
2.1.1 福建省沿海与山区的划分 | 第27页 |
2.1.2 福建省沿海与山区的人文传统和社会经济概况 | 第27-28页 |
2.2 福建省城镇化发展历程及现状特征 | 第28-32页 |
2.2.1 福建省城镇化发展历程 | 第28-30页 |
2.2.2 福建省城镇化现状特征 | 第30-32页 |
2.3 福建省城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32-37页 |
2.3.1 城镇化水平偏低,“山海”差异较大 | 第32-33页 |
2.3.2 人口流向单一,过度集中于沿海 | 第33-34页 |
2.3.3 外来人口众多,“半城镇化”现象严重 | 第34-35页 |
2.3.4 城镇化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 | 第35-37页 |
第三章 福建省沿海与山区城镇化水平的差异性分析 | 第37-52页 |
3.1 区位因子对两区域城镇化水平的影响 | 第37-42页 |
3.1.1 自然资源禀赋 | 第37-39页 |
3.1.2 人文传统 | 第39-40页 |
3.1.3 区位交通条件 | 第40-42页 |
3.2 经济因子对两区域城镇化水平的影响 | 第42-47页 |
3.2.1 经济发展水平 | 第42-43页 |
3.2.2 产业结构 | 第43-45页 |
3.2.3 外商直接投资(FDI) | 第45-47页 |
3.3 人口因子对两区域城镇化水平的影响 | 第47-50页 |
3.3.1 人口规模 | 第47-49页 |
3.3.2 人口流动 | 第49-50页 |
3.4 政策因子对两区域城镇化水平的影响 | 第50-52页 |
第四章 福建省沿海与山区城镇化水平的空间计量比较分析 | 第52-67页 |
4.1 空间计量经济学概述 | 第52-54页 |
4.1.1 理论依据 | 第52-53页 |
4.1.2 空间计量原理与模型 | 第53-54页 |
4.2 福建省城镇化水平的空间计量分析 | 第54-62页 |
4.2.1 变量选取、模型设定和数据说明 | 第54-57页 |
4.2.2 面板数据经济计量检验 | 第57-58页 |
4.2.3 城镇化水平空间相关性检验 | 第58-59页 |
4.2.4 实证结果与分析 | 第59-62页 |
4.3 沿海与山区城镇化水平的空间误差效应比较 | 第62-67页 |
4.3.1 区位交通条件的空间误差效应比较 | 第62-63页 |
4.3.2 经济因子的空间误差效应比较 | 第63页 |
4.3.3 人口因子的空间误差效应比较 | 第63-64页 |
4.3.4 政策因子的空间误差效应比较 | 第64页 |
4.3.5 其它社会经济因子的空间误差效应比较 | 第64-67页 |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67-71页 |
主要结论 | 第67-68页 |
政策建议 | 第68-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附录 | 第76-85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