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8-15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1.2 水色反演模型研究 | 第9-12页 |
1.2.1 国外水色遥感监测研究 | 第10-11页 |
1.2.2 国内水色遥感监测研究 | 第11-12页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2-13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2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2-13页 |
1.4 论文结构 | 第13-15页 |
第二章 数据预处理 | 第15-28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15-16页 |
2.2 遥感数据 | 第16页 |
2.3 HJ-1 A/B CCD数据预处理 | 第16-24页 |
2.3.1 地理校正 | 第16-17页 |
2.3.2 影像镶嵌 | 第17页 |
2.3.3 影像水体信息提取 | 第17-24页 |
2.4 水体光谱测量 | 第24-2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6-28页 |
第三章 影像大气校正 | 第28-37页 |
3.1 大气校正原理 | 第28-32页 |
3.1.1 辐射定标 | 第29页 |
3.1.2 大气瑞利散射计算 | 第29-31页 |
3.1.3 大气气溶胶散射计算 | 第31-32页 |
3.1.4 遥感反射率计算 | 第32页 |
3.2 大气校正方法比较 | 第32-35页 |
3.3 HJ-1AHSI数据大气校正 | 第35-3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四章 水色经验模型研究 | 第37-51页 |
4.1 叶绿素a经验模型 | 第37-41页 |
4.2 大气校正对反演结果的影响 | 第41-45页 |
4.2.1 FLAASH大气校正反演精度分析 | 第41-43页 |
4.2.2 MODIS辅助大气校正精度分析 | 第43-45页 |
4.3 悬浮物经验模型 | 第45-4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五章 水色半分析模型研究 | 第51-67页 |
5.1 水体光学性质 | 第51-52页 |
5.1.1 水体固有光学量 | 第51-52页 |
5.1.2 水体表观光学量 | 第52页 |
5.2 基于QAA的HJ-1 A/B CCD半分析模型 | 第52-59页 |
5.2.1 QAA多波段准分析模型 | 第52-53页 |
5.2.2 QAA模型应用 | 第53-59页 |
5.3 基于Gordon三波段模型叶绿素a半分析模型 | 第59-65页 |
5.3.1 三波段模型原理 | 第59-60页 |
5.3.2 实测水体光谱三波段选择 | 第60-62页 |
5.3.3 HJ-1AHSI三波段选择 | 第62-65页 |
5.3.4 HJ-1 A HSI数据叶绿素a反演 | 第6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第六章 水色反演模型适用性分析 | 第67-87页 |
6.1 水色反演模型在福建省内陆水域的比较 | 第67-77页 |
6.1.1 闽江河口水色模型比较 | 第67-71页 |
6.1.2 街面水库叶绿素a反演模型比较 | 第71-74页 |
6.1.3 水口水库叶绿素a反演模型比较 | 第74-77页 |
6.2 水色反演模型在福建省海域水体适用性 | 第77-79页 |
6.3 水色反演系统构建 | 第79-86页 |
6.3.1 基本功能模型快 | 第79-82页 |
6.3.2 数据处理功能 | 第82-84页 |
6.3.3 快速可视化功能 | 第84-86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87-89页 |
结论 | 第87-88页 |
不足与展望 | 第88-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4页 |
致谢 | 第94-95页 |
个人简介、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