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9页 |
1.1 煤矿巷道掘进技术及装备发展状况 | 第13-19页 |
1.1.1 煤矿巷道掘进技术概况 | 第13页 |
1.1.2 掘进机械国内外发展历程 | 第13-17页 |
1.1.3 掘进机工作原理及组成部件 | 第17-19页 |
1.2 截割部结构及截割稳定性研究现状 | 第19-22页 |
1.2.1 截割部结构组成 | 第19-20页 |
1.2.2 截割稳定性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1.3 行星齿轮动力学特性及其减振降噪研究现状 | 第22-26页 |
1.3.1 行星齿轮传动动力学研究现状 | 第22-23页 |
1.3.2 行星齿轮系统减振降噪研究现状 | 第23-25页 |
1.3.3 煤机用减速器动特性及减振降噪研究现状 | 第25-26页 |
1.4 本课题研究概况 | 第26-29页 |
1.4.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26页 |
1.4.2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6-29页 |
第二章 截割减速器作业载荷侵害模型的建立 | 第29-49页 |
2.1 截割减速器作业载荷侵害研究方法 | 第29-30页 |
2.1.1 多体非线性耦合 | 第29页 |
2.1.2 传动及结构多自由度耦合 | 第29-30页 |
2.1.3 理论及实验结合研究 | 第30页 |
2.2 受作业载荷侵害的截割减速器动力学模型 | 第30-46页 |
2.2.1 单级齿轮啮合纯扭转振动模型 | 第31-33页 |
2.2.2 非线性动态激励参数研究 | 第33-42页 |
2.2.3 滚动轴承动态特性分析 | 第42-45页 |
2.2.4 多体多自由度非线性耦合振动模型 | 第45-46页 |
2.3 受作业载荷侵害的截割减速器动力学方程 | 第46-4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第三章 截割减速器侵害模型的解析 | 第49-71页 |
3.1 侵害模型的数值解法分析 | 第49-50页 |
3.2 瞬态动力学求解理论依据 | 第50-52页 |
3.3 截割减速器实体模型及运动正确性分析 | 第52-54页 |
3.3.1 截割减速器实体模型 | 第52页 |
3.3.2 减速器运动正确性验证 | 第52-54页 |
3.4 截割减速器固有特性理论分析 | 第54-57页 |
3.4.1 固有特性有限元分析理论依据 | 第54-55页 |
3.4.2 截割减速器理论分析模型 | 第55-56页 |
3.4.3 截割减速器理论模态分析 | 第56-57页 |
3.5 弱弹簧运动副连接下壳体特性分析 | 第57-61页 |
3.5.1 截割减速器壳体固有特性分析方法 | 第58-59页 |
3.5.2 运动副及约束条件设置 | 第59-60页 |
3.5.3 截割减速器壳体固有特性研究结果 | 第60-61页 |
3.6 截割减速器动态特性理论分析 | 第61-67页 |
3.6.1 截割减速器特性参数及取值 | 第61-62页 |
3.6.2 截割减速器动态特性时域分析 | 第62-67页 |
3.7 截割减速器频域响应分析 | 第67-69页 |
3.7.1 截割减速器各齿轮频域数据计算 | 第67-68页 |
3.7.2 截割减速器各级啮合频率及齿轮转动频率计算 | 第68-69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第四章 典型工况下整机截割实验研究 | 第71-85页 |
4.1 样机选择及人工岩壁试验场 | 第71-72页 |
4.2 掘进机通用截割实验方案 | 第72-73页 |
4.3 实验加速度传感器布置、安装 | 第73-74页 |
4.4 实验规范及数据采集 | 第74-75页 |
4.5 实验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 | 第75-83页 |
4.5.1 实验时域数据选取及处理 | 第75-77页 |
4.5.2 实验时域数据分析 | 第77-79页 |
4.5.3 实验频域数据分析 | 第79-80页 |
4.5.4 振动烈度及舒适性分析 | 第80-83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83-85页 |
第五章 截割减速器动态特性实验研究 | 第85-97页 |
5.1 截割减速器及壳体的模态实验 | 第85-90页 |
5.1.1 模态实验理论 | 第85-86页 |
5.1.2 频率响应函数与模态参数 | 第86-87页 |
5.1.3 实验信号的提取及处理 | 第87页 |
5.1.4 截割减速器整体模态实验及结果 | 第87-89页 |
5.1.5 减速器壳体模态实验及结果 | 第89-90页 |
5.2 截割减速器振动测试 | 第90-94页 |
5.2.1 实验系统组成及测点布置 | 第91-92页 |
5.2.2 实验数据处理及对理论分析结果验证 | 第92-94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94-97页 |
第六章 截割减速器阻尼缓冲方案 | 第97-127页 |
6.1 粘弹性阻尼材料阻尼作用机理 | 第97-98页 |
6.2 粘弹性阻尼结构设计方案 | 第98-100页 |
6.3 粘弹性阻尼结构参数确定 | 第100-101页 |
6.4 粘弹性阻尼材料的本构模型 | 第101-103页 |
6.5 橡胶阻尼材料参数的实验测定 | 第103-105页 |
6.5.1 实验原理 | 第103页 |
6.5.2 单轴向拉伸实验 | 第103-105页 |
6.6 增加阻尼材料前后的静态特性对比 | 第105-108页 |
6.7 增加阻尼材料前后的瞬态特性对比 | 第108-110页 |
6.8 增加阻尼层前后结构的谐响应对比分析 | 第110-121页 |
6.8.1 谐响应分析的理论基础 | 第111-112页 |
6.8.2 谐响应分析参数设置及求解 | 第112-113页 |
6.8.3 谐响应分析典型频率处的变形及应力云图对比 | 第113-121页 |
6.9 阻尼缓冲方案在类似设计中的应用及实证 | 第121-125页 |
6.10 本章小结 | 第125-127页 |
第七章 结论及展望 | 第127-129页 |
7.1 结论 | 第127-128页 |
7.2 论文创新点 | 第128页 |
7.3 后续研究工作与展望 | 第128-129页 |
参考文献 | 第129-139页 |
致谢 | 第139-14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41-14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