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引言 | 第9-15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国外的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 第10-11页 |
2.国内的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 第11-13页 |
(三)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第13-15页 |
1.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2.创新点 | 第14-15页 |
一、对外经济交往中我国公民权益的保护问题概述 | 第15-24页 |
(一)我国公民权益保护的相关概念界定 | 第15-18页 |
1.对外经济交往中我国公民的概念界定 | 第15-16页 |
2.人身权的概念界定 | 第16-17页 |
3.财产权的概念界定 | 第17-18页 |
(二)我国公民权益保护的理论和法律基础 | 第18-24页 |
1.属人管辖权理论及其法律基础 | 第18页 |
2.外国人待遇理论及其法律基础 | 第18-20页 |
3.人权理论及其法律基础 | 第20-21页 |
4.领事保护制度及其法律基础 | 第21-22页 |
5.我国公民权益保护的法律依据 | 第22-24页 |
(1)我国公民权益保护的国际法依据 | 第22-23页 |
(2)我国公民权益保护的国内法依据 | 第23-24页 |
二、对外经济交往中我国公民权益保护的现状 | 第24-31页 |
(一)因外国政府和民间排华所形成的人身损害风险 | 第24-27页 |
1.印尼排华事件 | 第24-25页 |
2.美国指控61398部队5名中国军官网络间谍窃密 | 第25-26页 |
3.美国诱捕并指控天津大学教授 | 第26-27页 |
(二)因外国政府和民间排华所形成的财产损害风险 | 第27-31页 |
1.印尼排华事件 | 第27页 |
2.西班牙排华烧鞋事件 | 第27-28页 |
3.意大利排华倾向引抗议 | 第28页 |
4.俄罗斯排华关闭“中国城” | 第28-29页 |
5.越南排华暴动事件 | 第29-31页 |
三、我国公民权益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其法律成因 | 第31-40页 |
(一)领事保护法律机制不健全 | 第31-33页 |
1.领事保护工作虽然发展但是基础薄弱,力度不足 | 第31页 |
2.领事保护立法缺乏完整统一性 | 第31-32页 |
3.《中华人民共和国领事工作条例(征求意见稿)》仍然没有生效 | 第32-33页 |
(二)我国的国籍法尚欠完善 | 第33-34页 |
1.我国只承认单一国籍 | 第33页 |
2.只承认单一国籍的影响 | 第33-34页 |
(三)运用保险转嫁风险的意识不足 | 第34-36页 |
1.我国在对外经济交往中的投资保险制度与立法不完善 | 第34-35页 |
2.我国公民在对外经济交往中的商业保险法律意识不强 | 第35-36页 |
(四)我国国内的其他相关法律缺失 | 第36-37页 |
1.我国国内的其他相关法律逐步完善 | 第36页 |
2.我国国内的其他相关法律层次偏低、内容散落,立法缺失 | 第36-37页 |
(五)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风险防范意识薄弱 | 第37-40页 |
1.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淡薄 | 第37-38页 |
2.我国公民的法律风险防范意识薄弱 | 第38页 |
3.我国公民的自救能力较弱 | 第38-40页 |
四、对外经济交往中我国公民权益保护的对策建议 | 第40-47页 |
(一)健全相关的领事保护法律机制 | 第40-41页 |
1.加强领事保护的国内立法,为对外经济交往中的我国公民提供法律依据 | 第40页 |
2.加快促进我国领事保护条例的生效 | 第40-41页 |
3.注重相关国际法研究,推动双边领事条约的缔结工作 | 第41页 |
(二)完善我国的国籍法 | 第41-43页 |
1.取消我国《国籍法》中有关自动消籍的规定 | 第41-42页 |
2.通过签订条约或协定适度承认双重国籍 | 第42-43页 |
(三)充分发挥保险在转嫁相关风险中的作用 | 第43-44页 |
1.完善我国在对外经济交往中的投资保险制度与立法 | 第43页 |
2.增强我国公民在对外经济交往中的商业保险法律意识 | 第43-44页 |
(1)我国针对出境人员的商业保险现状 | 第43-44页 |
(2)增强我国公民的商业保险法律意识 | 第44页 |
(四)完善我国国内的其他相关法律 | 第44-45页 |
1.确保立法工作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 | 第44-45页 |
2.制定并完善我国国内的其他相关法律 | 第45页 |
(五)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风险防范意识 | 第45-47页 |
1.提高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风险防范意识 | 第45-46页 |
2.增强我国公民的自救能力 | 第46-47页 |
结语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