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阶级结构与社会结构论文--社会生活与社会问题论文--生活、居住、交通论文

BZ社区网格化治理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1 导论第12-20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2-13页
        1.1.1 研究背景第12-13页
        1.1.2 研究意义第13页
    1.2 相关研究综述第13-17页
        1.2.1 国外研究综述第13-15页
        1.2.2 国内研究综述第15-16页
        1.2.3 相关文献述评第16-17页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17-19页
        1.3.1 研究思路第17-18页
        1.3.2 研究方法第18-19页
    1.4 主要贡献和研究局限第19-20页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第20-25页
    2.1 相关概念阐述第20-23页
        2.1.1 社区第20-21页
        2.1.2 社区的构成要素第21页
        2.1.3 网格第21-22页
        2.1.4 网格化管理第22页
        2.1.5 网格化治理第22-23页
    2.2 网格化治理理论第23-25页
        2.2.1 无缝隙政府第23页
        2.2.2 服务型政府第23-24页
        2.2.3 精细化管理第24-25页
3 BZ社区网格化治理的实践第25-41页
    3.1 深圳市“织网工程”概况第25-28页
    3.2 深圳市龙华区网格化治理现状第28-34页
        3.2.1 建立网格化治理标准第29-30页
        3.2.2 全面加强网格员队伍建设第30-31页
        3.2.3 创新治理方式第31页
        3.2.4 拓宽监督考核方式第31-32页
        3.2.5 合理运用管理平台第32-33页
        3.2.6 形成基层治理合力第33-34页
    3.3 深圳市龙华区BZ社区概况第34-35页
    3.4 BZ社区网格化治理的主要做法第35-36页
    3.5 BZ社区网格化治理工作开展情况第36-41页
4 BZ社区网格化治理的现状调查及问题分析第41-56页
    4.1 调查方案的设计第41-42页
        4.1.1 问卷设计与结构第41页
        4.1.2 问卷发放第41-42页
    4.2 调查数据基本情况分析第42-50页
        4.2.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第42-46页
        4.2.2 调查结果分析第46-50页
    4.3 BZ社区网格化治理存在的问题第50-56页
        4.3.1 网格化治理宣传工作不足第50页
        4.3.2 网格员队伍建设及保障不足第50-52页
        4.3.3 隐患处理协调不顺第52页
        4.3.4 督察监督体系不合理第52-53页
        4.3.5 信息化建设不足第53-54页
        4.3.6 多元主体参与治理不充分第54-56页
5 社区网格化治理典型模式的借鉴第56-65页
    5.1 北京东城“万米网格”模式第56-58页
        5.1.1 基本情况第56页
        5.1.2 具体措施第56-58页
    5.2 上海长宁“大门责”模式第58-59页
        5.2.1 基本情况第58页
        5.2.2 具体措施第58-59页
    5.3 湖北宜昌“一本三化”模式第59-61页
        5.3.1 基本情况第59-60页
        5.3.2 具体措施第60-61页
    5.4 浙江舟山“组团式服务”模式第61-63页
        5.4.1 基本情况第61页
        5.4.2 具体措施第61-63页
    5.5 国内代表性发展模式对BZ社区的启示第63-65页
6 BZ社区网格化治理的优化措施第65-71页
    6.1 创新宣传方式第65页
    6.2 加强队伍建设第65-66页
    6.3 优化运行机制第66页
    6.4 健全监督体系第66-68页
    6.5 完善信息平台第68-69页
        6.5.1 创新分拨模块第68-69页
        6.5.2 整合内外信息平台第69页
    6.6 培育自治力量第69-71页
        6.6.1 提高居民参与意愿第70页
        6.6.2 健全社区的参与机制第70页
        6.6.3 激发社会组织活力第70-71页
结论第71-72页
参考文献第72-75页
附件第75-81页
致谢第81页

论文共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导盲犬出入公共场所的问题研究
下一篇:论对外经济交往中我国公民权益的保护--以外国排华事件为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