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18页 |
1.1 本课题研究的工程应用背景及意义 | 第14-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第2章 纯电动车车身设计方法及流程 | 第18-30页 |
2.1 车身结构设计优化及轻量化方法研究 | 第18-21页 |
2.1.1 基于有限元的车身结构设计方法 | 第18页 |
2.1.2 基于结构优化的车身结构设计方法 | 第18-20页 |
2.1.3 应用新材料和新工艺的汽车轻量化设计方法 | 第20-21页 |
2.2 基于性能驱动的白车身设计方法及流程 | 第21-26页 |
2.2.1 基于刚度性能驱动的车身设计 | 第22-23页 |
2.2.2 基于NVH性能驱动的车身设计 | 第23-24页 |
2.2.3 基于碰撞安全性能驱动的车身设计 | 第24页 |
2.2.4 传统车身的设计开发流程 | 第24-26页 |
2.3. 基于性能驱动的微型纯电动汽车车身设计流程 | 第26-27页 |
2.4 纯电动车车身结构形式选择及轻量化目标确定 | 第27-29页 |
2.4.1 车身结构形式分析及选择 | 第27-29页 |
2.4.2 车身刚度与轻量化的关系 | 第29页 |
2.4.3 车身结构轻量化设计指标确定 | 第2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3章 基于性能驱动的纯电动车车身整体拓扑优化 | 第30-41页 |
3.0 引言 | 第30页 |
3.1 拓扑优化技术简介 | 第30-32页 |
3.1.1 变密度法 | 第30-31页 |
3.1.2 制造工艺约束 | 第31页 |
3.1.3 惯性释放 | 第31-32页 |
3.1.4 离散参数 | 第32页 |
3.2 基于碰撞力的等效静载荷处理方法 | 第32-33页 |
3.3 拓扑优化数学模型 | 第33-35页 |
3.3.1 静态载荷驱动拓扑优化数学模型 | 第33-34页 |
3.3.2 模态特性驱动的拓扑优化数学模型 | 第34页 |
3.3.3 静动态载荷联合驱动拓扑优化数学模型 | 第34-35页 |
3.4 车身结构的拓扑优化设计 | 第35-40页 |
3.4.1 拓扑优化空间确定及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35-36页 |
3.4.2 载荷及边界条件 | 第36-38页 |
3.4.3 优化的分析 | 第38-39页 |
3.4.4 优化结果的输出 | 第39-4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4章 基于性能驱动的纯电动车车身截面优化 | 第41-53页 |
4.1 引言 | 第41页 |
4.2 建立车身桁架结构的几何线框模型 | 第41-42页 |
4.3 基于参数化模型的车身截面优化设计 | 第42-47页 |
4.3.1 白车身概念设计的截面参数化方法 | 第42-44页 |
4.3.2 优化变量 | 第44页 |
4.3.3 优化数学模型 | 第44-45页 |
4.3.4 优化求解及结果分析 | 第45-47页 |
4.4 车身骨架结构性能分析验证 | 第47-52页 |
4.4.1 车身骨架结构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47-48页 |
4.4.2 车身结构模态分析 | 第48-50页 |
4.4.3 车身结构的扭转刚度分析 | 第50页 |
4.4.4 车身结构的弯曲刚度分析 | 第50-51页 |
4.4.5 车身结构轻量化评估 | 第51-5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5章 基于耐撞性能驱动纯电动车前保险杠横梁设计 | 第53-64页 |
5.1 引言 | 第53页 |
5.2 超单元分析简介及理论基础 | 第53-56页 |
5.2.1 超单元分基础 | 第53-55页 |
5.2.2 静力凝聚理论 | 第55-56页 |
5.3 基于耐撞性能的保险杆横梁截面设计 | 第56-63页 |
5.3.1 整车性能驱动的的铝挤压截面拓扑优化流程 | 第56-57页 |
5.3.2 优化模型建立 | 第57-58页 |
5.3.3 化数学模型 | 第58页 |
5.3.4 优化结果及方案设计 | 第58-60页 |
5.3.5 优化设计结果分析 | 第60-6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附录A(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