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9-14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0-11页 |
1.2.1 研究方法 | 第10页 |
1.2.2 技术路线 | 第10-11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1.4 研究的创新点与难点 | 第12-14页 |
1.3.1 主要创新点 | 第12页 |
1.3.2 研究的难点 | 第12-14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文献 | 第14-21页 |
2.1 资本流动的相关理论及文献 | 第14-17页 |
2.1.1 相关理论 | 第14-16页 |
2.1.2 实证研究 | 第16-17页 |
2.2 区际资本流动影响经济增长的研究综述 | 第17-18页 |
2.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7页 |
2.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7-18页 |
2.3 经济发展空间分异的研究综述 | 第18-21页 |
第三章 区际资本流动与经济发展空间分异的理论分析 | 第21-32页 |
3.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1-22页 |
3.1.1 区际资本流动 | 第21页 |
3.1.2 空间分异 | 第21-22页 |
3.2 区际资本流动的理论分析 | 第22-26页 |
3.2.1 区际资本流动的成本收益分析 | 第22-24页 |
3.2.2 区际资本流动的条件和区间 | 第24-26页 |
3.3 区际资本流动与经济发展空间分异的作用机制 | 第26-32页 |
3.3.1 新经济地理学模型概述 | 第26-28页 |
3.3.2 FC模型对区际资本流动的启示 | 第28-29页 |
3.3.3 区际资本流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机制 | 第29-32页 |
第四章 区际资本流动与江苏经济发展空间分异的现状 | 第32-45页 |
4.1 江苏省三大区域区际资本流动的方向和规模 | 第32-34页 |
4.1.1 江苏省三大区域的说明 | 第32页 |
4.1.2 江苏省三大区域区际资本流动的方向和规模 | 第32-34页 |
4.2 江苏省三大区域不同渠道资本的分布格局 | 第34-40页 |
4.2.1 三大区域资本形成总额的分布 | 第34-35页 |
4.2.2 三大区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分布 | 第35-36页 |
4.2.3 政府预算资金在三大区域的分配 | 第36-37页 |
4.2.4 银行资金在三大区域的分配 | 第37-39页 |
4.2.5 外资在三大区域分布的动态演变 | 第39-40页 |
4.3 江苏省经济发展空间分异的格局 | 第40-45页 |
4.3.1 江苏省经济差距变异系数的动态变化 | 第41页 |
4.3.2 江苏省三大区域泰尔熵值变动趋势 | 第41-45页 |
第五章 区际资本流动与江苏经济发展空间分异的实证分析 | 第45-58页 |
5.1 区际资本流动对江苏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 | 第45-49页 |
5.1.1 面板数据基本模型 | 第45页 |
5.1.2 模型设定与变量选取 | 第45-47页 |
5.1.3 模型的计量检验与结果分析 | 第47-49页 |
5.2 区际资本流动与江苏经济发展空间分异的实证研究 | 第49-58页 |
5.2.1 空间相关性检验 | 第49-54页 |
5.2.2 空间计量理论模型 | 第54-55页 |
5.2.3 实证分析 | 第55-58页 |
第六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58-61页 |
6.1 结论 | 第58-59页 |
6.1.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58页 |
6.1.2 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 第58-59页 |
6.2 政策建议 | 第59-61页 |
6.2.1 优化投资环境,提高资本流动效率 | 第59页 |
6.2.2 保持投资增长,支持苏中苏北地区产业发展 | 第59-60页 |
6.2.3 调整财政税收政策,完善转移支付制度 | 第60页 |
6.2.4 完善银行融资机制,提高信贷资金运行质量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作者简介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