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8页 |
1.1 深海腐蚀 | 第12页 |
1.2 深海环境因素 | 第12-21页 |
1.2.1 溶解氧含量 | 第13-16页 |
1.2.2 静水压力 | 第16-18页 |
1.2.3 温度 | 第18-19页 |
1.2.4 含盐量 | 第19页 |
1.2.5 pH | 第19-20页 |
1.2.6 海底微生物 | 第20页 |
1.2.7 CO_2和洋流速度等其他因素 | 第20-21页 |
1.3 氢损伤 | 第21-22页 |
1.4 氢损伤防护 | 第22-26页 |
1.4.1 合理选材 | 第22-23页 |
1.4.2 热处理工艺 | 第23页 |
1.4.3 缓蚀剂 | 第23-24页 |
1.4.4 表面处理 | 第24页 |
1.4.5 阻氢涂层 | 第24-25页 |
1.4.6 稀土元素 | 第25-26页 |
1.5 研究内容和研究目的 | 第26-28页 |
第2章 实验过程与方法 | 第28-36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8-29页 |
2.2 试样制备 | 第29-31页 |
2.2.1 渗氢试样的制备 | 第29-30页 |
2.2.2 拉伸试样的制备 | 第30页 |
2.2.3 电化学测试试样以及失重试样的制备 | 第30-31页 |
2.3 实验介质 | 第31页 |
2.4 实验方法及仪器 | 第31-33页 |
2.4.1 渗氢实验 | 第31-32页 |
2.4.2 拉伸断裂试验 | 第32页 |
2.4.3 电化学阻抗谱测试 | 第32-33页 |
2.4.4 动电位极化曲线测试 | 第33页 |
2.4.5 腐蚀失重实验 | 第33页 |
2.5 渗氢装置 | 第33-34页 |
2.6 模拟深海环境的高压釜和加力装置 | 第34-35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3章 不同静水压力和抗渗氢剂复合作用对10CrSiNiCu氢损伤行为的影响 | 第36-61页 |
3.1 引言 | 第36页 |
3.2 Devnathan-Stachurski双电解池渗氢实验 | 第36-39页 |
3.3 渗氢计算模型的选择与计算 | 第39-41页 |
3.4 拉伸断裂试验 | 第41-45页 |
3.5 腐蚀失重实验 | 第45-46页 |
3.6 表面形貌 | 第46-47页 |
3.7 常规电化学测试 | 第47-55页 |
3.7.1 动电位极化测试 | 第47-50页 |
3.7.2 电化学阻抗谱测试 | 第50-55页 |
3.8 机理解释 | 第55-59页 |
3.9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第4章 静水压力与不同浓度抗渗氢剂复合作用对10CrSiNiCu渗损伤行为的影响 | 第61-74页 |
4.1 引言 | 第61页 |
4.2 Devnathan-Stachurski双电解池渗氢实验 | 第61-62页 |
4.3 拉伸断裂试验 | 第62-64页 |
4.4 腐蚀失重实验 | 第64页 |
4.5 EDS能谱分析 | 第64-65页 |
4.6 常规电化学测试 | 第65-69页 |
4.6.1 动电位极化测试 | 第66-67页 |
4.6.2 电化学阻抗谱测试 | 第67-69页 |
4.7 机理分析 | 第69-72页 |
4.7.1 抗渗氢剂对氢损伤行为影响机理 | 第69-71页 |
4.7.2 静水压力和抗渗氢剂的复合作用对氢损伤行为影响机理 | 第71-72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第5章 拉应力状态下不同静水压力和抗渗氢剂复合作用对10CrSiNiCu钢氢损伤行为的影响 | 第74-86页 |
5.1 引言 | 第74页 |
5.2 应力标定 | 第74-75页 |
5.3 Devnathan-Stachurski双电解池渗氢实验 | 第75-76页 |
5.4 拉伸断裂试验 | 第76-79页 |
5.5 腐蚀失重实验 | 第79-80页 |
5.6 常规电化学测试 | 第80-85页 |
5.6.1 动电位极化测试 | 第80-84页 |
5.6.2 电化学阻抗谱测试 | 第84-85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结论 | 第86-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96-98页 |
致谢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