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植物油基非质子型离子液体微乳液体系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33页
    1.1 引言第14-15页
    1.2 离子液体第15-22页
        1.2.1 离子液体的类型与结构第15-17页
        1.2.2 离子液体的性质第17-19页
        1.2.3 离子液体的应用第19-22页
    1.3 微乳液第22-26页
        1.3.1 微乳液的类型与结构第22-23页
        1.3.2 微乳液的性质与结构表征方法第23-26页
        1.3.3 植物油参与构建的微乳液第26页
    1.4 离子液体微乳液第26-31页
        1.4.1 离子液体微乳液的类型、结构及应用第26-30页
        1.4.2 离子液体微乳液的界面组成、热力学性质及结构参数第30-31页
    1.5 选题的目的、意义和研究内容第31-33页
        1.5.1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第31-32页
        1.5.2 研究内容第32-33页
第二章 植物油基非质子型离子液体微乳液体系的相行为第33-64页
    2.1 引言第33页
    2.2 实验部分第33-35页
        2.2.1 试剂第33-34页
        2.2.2 仪器第34-35页
        2.2.3 实验方法第35页
            2.2.3.1 拟三元相图测定第35页
            2.2.3.2 成相能力测定第35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35-62页
        2.3.1 油相种类对体系相行为的影响第35-39页
        2.3.2 离子液体阴离子种类对体系相行为的影响第39-43页
        2.3.3 离子液体阳离子种类对体系相行为的影响第43-47页
        2.3.4 表面活性剂NOE的影响第47-51页
        2.3.5 K_m的影响第51-55页
        2.3.6 助表面活性剂L_(alkanols)的影响第55-59页
        2.3.7 温度的影响第59-61页
        2.3.8 复配表面活性剂的影响第61-62页
    2.4 本章小结第62-64页
第三章 反相植物油基非质子型离子液体微乳液体系的构建及性质第64-88页
    3.1 引言第64页
    3.2 实验部分第64-66页
        3.2.1 试剂第64页
        3.2.2 实验方法第64-65页
        3.2.3 表征及分析方法第65-66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66-86页
        3.3.1 CO/TX-100/正丁醇/[Bmim][BF_4]微乳液体系第66-73页
            3.3.1.1 体系电导行为第66-68页
            3.3.1.2 IL/O微乳液的粒径第68-69页
            3.3.1.3 IL/O微乳液的微极性第69-70页
            3.3.1.4 IL/O微乳液的粘温特性第70-71页
            3.3.1.5 IL/O微乳液的摩擦学性能第71-73页
        3.3.2 ESO/TX-100/正丁醇/[Bmim][BF_4]微乳液体系第73-77页
            3.3.2.1 体系的电导行为第74页
            3.3.2.2 IL/O微乳液的粒径第74-75页
            3.3.2.3 IL/O微乳液的微极性第75-76页
            3.3.2.4 IL/O微乳液的FT-IR光谱分析第76-77页
        3.3.3 CO/TX-100/[C8mim][Cl]/正丁醇/[Bmim][BF_4]微乳液体系第77-86页
            3.3.3.1 体系的电导行为第78-79页
            3.3.3.2 IL/O微乳液的粒径第79-80页
            3.3.3.3 IL/O微乳液的微极性第80-81页
            3.3.3.4 IL/O微乳液的FT-IR光谱分析第81-82页
            3.3.3.5 IL/O微乳液的1HNMR分析第82-84页
            3.3.3.6 IL/O微乳液的粘温特性第84-85页
            3.3.3.7 IL/O微乳液的摩擦学性能第85-86页
    3.4 本章小结第86-88页
第四章 反相植物油基非质子型离子液体微乳液体系的界面组成、结构参数及醇迁移过程热力学分析第88-104页
    4.1 引言第88-89页
    4.2 实验部分第89-93页
        4.2.1“稀释法”的原理第89-92页
        4.2.2 试剂及仪器第92页
        4.2.3 实验方法第92-93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93-103页
        4.3.1 离子液体L_(alkyls)的影响第93-96页
        4.3.2 表面活性剂N_(OE)的影响第96-98页
        4.3.3 助表面活性剂L_(alkanols)的影响第98-100页
        4.3.4 温度的影响第100-102页
        4.3.5 醇迁移热力学性质第102-103页
    4.4 本章小结第103-104页
第五章 反相植物油基非质子型离子液体微乳液法原位制备纳米铜颗粒第104-116页
    5.1 引言第104-105页
    5.2 实验部分第105-106页
        5.2.1 试剂第105页
        5.2.2 仪器第105页
        5.2.3 实验方法第105-106页
        5.2.4 表征及分析方法第106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106-115页
        5.3.1 Cu-IL/CO体系的形成过程第106-107页
        5.3.2 反应时间对Cu-IL/CO体系外观与粒径的影响第107-108页
        5.3.3 反应温度对Cu-IL/CO体系外观与粒径的影响第108页
        5.3.4 纳米铜的理论浓度对Cu-IL/CO体系外观与粒径的影响第108-109页
        5.3.5 Cu-IL/CO体系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第109-110页
        5.3.6 Cu-IL/CO体系的摩擦学性能分析第110-111页
        5.3.7 磨斑表面分析第111-113页
        5.3.8 稳定性分析第113-115页
    5.4 本章小结第115-116页
结论第116-118页
展望第118-119页
参考文献第119-139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39-142页
致谢第142-143页
附件第143页

论文共14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沉淀包覆法制备具有“芯—壳”结构的温度稳定型钛酸钡基陶瓷及其性质研究
下一篇:新型窄带隙聚合物太阳电池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其在太阳电池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