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医基础理论论文--内经论文

《内经》阳气理论及其对后世的影响研究

中文摘要第6-9页
英文摘要第9-13页
前言第14-15页
1 理论渊源第15-18页
    1.1 一元论第15页
    1.2 二元论第15-16页
    1.3 重阳渊源第16-18页
2《内经》中的气与阳气第18-25页
    2.1 《内经》的气第18-20页
        2.1.1 气之本义第18页
        2.1.2 哲学之气第18-19页
        2.1.3 万物之气第19-20页
    2.2《内经》的阳气第20-25页
        2.2.1 自然界阳气的概念第20-21页
        2.2.2 人体阳气的概念第21-25页
3《内经》阳气理论的内容第25-53页
    3.1 阴阳一体第25-30页
        3.1.1 阴阳之气的互依互存第25-27页
        3.1.2 阴阳之气的运动形式第27-29页
        3.1.3“和”是阴阳之气的最佳状态第29-30页
    3.2 重视阳气理论第30-53页
        3.2.1 阳气有“若天与日”的重要作用第30-38页
        3.2.2 人与自然之间“阳气通天”第38-46页
        3.2.3 人与社会之间“烦劳则张”第46-49页
        3.2.4 阴气与阳气之间“阳密乃固”第49-53页
4 后世医家对《内经》阳气理论的继承与创新研究第53-70页
    4.1 张仲景对《内经》阳气理论的继承与创新第53-56页
        4.1.1 张仲景重视阳气理论的内容第53-55页
        4.1.2 张仲景重视阳气理论的特点第55-56页
    4.2 李东垣对《内经》阳气理论的继承与创新第56-59页
        4.2.1 李东垣重视阳气理论的内容第57-58页
        4.2.2 李东垣重视阳气理论的特点第58-59页
    4.3 张景岳对《内经》阳气理论的继承与创新第59-63页
        4.3.1 张景岳重视阳气理论的内容第59-61页
        4.3.2 张景岳重视阳气理论的特点第61-63页
    4.4 赵献可对《内经》阳气理论的继承与创新第63-65页
        4.4.1 赵献可重视阳气理论的内容第63-64页
        4.4.2 赵献可重视阳气理论的特点第64-65页
    4.5 郑钦安对《内经》阳气理论的继承与创新第65-67页
        4.5.1 郑钦安重视阳气理论的内容第65-66页
        4.5.2 郑钦安重视阳气理论的特点第66-67页
    4.6“扶阳学派”对《内经》阳气理论的继承与创新第67-68页
        4.6.1“扶阳学派”学术思想特点第67-68页
        4.6.2“扶阳学派”的诊疗特点第68页
    4.7 现代对《内经》阳气理论的继承与创新第68-70页
        4.7.1 阳气的概念研究第68-69页
        4.7.2 温阳、通阳法运用研究第69-70页
5 阳气理论在中医临床的运用研究举隅第70-76页
    5.1 阳气理论在中医内科临床的运用第70-73页
        5.1.1 外感病第70-72页
        5.1.2 内伤病第72-73页
    5.2 阳气理论在中医妇科临床的运用第73-74页
        5.2.1 阳气不足是发病的根本第73页
        5.2.2 寒邪是发病的主因第73页
        5.2.3 病案举隅 1第73-74页
        5.2.4 病案举隅 2第74页
    5.3 阳气理论在中医儿科临床的运用第74-76页
        5.3.1 小儿以阳气为本第74页
        5.3.2 治疗扶阳育阴第74-75页
        5.3.3 病案举隅 1第75页
        5.3.4 病案举隅 2第75-76页
6 结语第76-78页
7 参考文献第78-82页
附录一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第82-83页
附录二 文献综述第83-96页
    参考文献第89-96页
致谢第96页

论文共9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头针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血管新生影响的相关机制研究
下一篇:草鱼感染嗜水气单胞菌miRNA筛选及其功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