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8-1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11页 |
1.2 论文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11-12页 |
1.3 工作量小结 | 第12-13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3-23页 |
2.1 华南大地构造背景 | 第13-17页 |
2.2 陈蔡地区区域地质概况 | 第17-18页 |
2.3 区域地层 | 第18-23页 |
第三章 陈蔡地区构造变形分析 | 第23-32页 |
3.1 东南部陈蔡群构造变形分析 | 第23-27页 |
3.1.1 野外构造测量和显微组构分析 | 第23-25页 |
3.1.2 EBSD分析 | 第25-27页 |
3.2 西北部双溪坞群和浬浦石英闪长岩构造变形分析 | 第27-30页 |
3.2.1 野外构造和显微构造观测 | 第27-29页 |
3.2.2 EBSD分析 | 第29-30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0-32页 |
第四章 陈蔡地区同位素年代学和地球化学 | 第32-51页 |
4.1 分析测试方法 | 第32-34页 |
4.1.1 SHRIMP U-Pb地质年代学分析 | 第32页 |
4.1.2 LA-MC-ICP-MS U-Pb地质年代学分析 | 第32-33页 |
4.1.3 原位锆石Lu-Hf同位素分析 | 第33-34页 |
4.2 分析测试结果 | 第34-50页 |
4.2.1 SHRIMP锆石U-Pb定年结果 | 第34-38页 |
4.2.2 LA-MC-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 | 第38-47页 |
4.2.3 锆石Hf同位素测试结果 | 第47-50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五章 绍兴-江山断裂带构造演化及动力学机制探讨 | 第51-59页 |
5.1 左行剪切和变质事件的年代讨论 | 第51-55页 |
5.2 绍兴江山断裂带演化:从新元古代板块边界到早古生代高应变挤压走滑带 | 第55-58页 |
5.3 对先存断裂带后期构造活化的一些理解和启示 | 第58-59页 |
结论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71页 |
个人简历、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