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地质学论文--岩石学论文--岩石分类论文--变质岩论文

西藏新达多地区榴辉岩岩石学研究及其对古特提斯缝合带演化的限定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前言第12-17页
    1.1选题依据第12-13页
    1.2 研究现状第13-14页
    1.3 研究内容与目标第14-15页
    1.4 完成工作量第15-17页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第17-23页
    2.1 区域地质背景第17-23页
        2.1.1 区内基本地质概述第18-20页
        2.1.2 松多榴辉岩产状第20-21页
        2.1.3 新达多地区榴辉岩概述第21-23页
第三章 榴辉岩岩石学特征第23-37页
    3.1 岩相学特征第23-27页
        3.1.1 含蓝闪石榴辉岩(15SD40)第23页
        3.1.2 双矿物榴辉岩(Ⅰ类)(15SD23)第23-25页
        3.1.3 双矿物榴辉岩(Ⅱ类)(14SD215)第25页
        3.1.4 多硅白云母榴辉岩(14SD216)第25-27页
    3.2 矿物化学特征第27-37页
        3.2.1 石榴石第27-29页
        3.2.2 绿辉石第29-30页
        3.2.3 角闪石第30-32页
        3.2.4 多硅白云母第32页
        3.2.5 其他矿物成分第32-37页
第四章 榴辉岩温压计算及相平衡模拟第37-46页
    4.1 传统地质温压计计算第37-39页
        4.1.1 温压计简介第37-38页
        4.1.2 榴辉岩温压计算第38-39页
    4.2 相平衡模拟第39-46页
        4.2.1 含蓝闪石榴辉岩和多硅白云母榴辉岩第39-43页
        4.2.2 双矿物榴辉岩(Ⅰ类和Ⅱ类)第43-46页
第五章 榴辉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第46-55页
    5.1 分析方法第46-47页
        5.1.1 全岩主量及微量元素第46页
        5.1.2 Sm-Nd Rb-Sr同位素第46-47页
    5.2 分析结果第47-55页
        5.2.1 主量元素第47-48页
        5.2.2 微量元素第48-52页
        5.2.3 Sr-Nd同位素第52-55页
第六章 榴辉岩年代学研究第55-66页
    6.1 测试方法第55-60页
    6.2 分析结果第60-66页
        6.2.1 锆石阴极发光(CL)特征第60-61页
        6.2.2 锆石U-Pb年龄及微量元素第61-66页
第七章 讨论第66-81页
    7.1 榴辉岩的俯冲带变质演化过程第66-70页
        7.1.1 变质作用P-T轨迹第66页
        7.1.2 退变质P-T轨迹第66-70页
    7.2 榴辉岩原岩特征及形成环境第70-74页
        7.2.1 新达多地区榴辉岩的原岩特征第70-71页
        7.2.2 冷俯冲洋壳型榴辉岩第71-73页
        7.2.3 榴辉岩是否经历了超高压变质作用第73-74页
    7.3 榴辉岩年代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第74-81页
        7.3.1 榴辉岩的变质时限第74-78页
        7.3.2 拉萨地体内部的构造演化过程第78-81页
第八章 主要结论及存在问题第81-85页
    8.1 主要结论第81-83页
    8.2 存在问题及展望第83-85页
致谢第85-87页
参考文献第87-105页
附录第105-111页
个人简历第111页

论文共11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西昆仑铁克里克成矿带康开铁矿床多期复合成矿作用研究
下一篇:绍兴—江山断裂带东段陈蔡地区早古生代构造变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