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概况论文

美国大学本位教师教育的窘境与变革动向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绪论第11-26页
    一、选题缘由第11-14页
        (一)提升教育质量的主题诉求第11-12页
        (二)美国教师教育专业化与去专业化的论争第12-13页
        (三)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现实需要第13-14页
    二、研究意义第14页
        (一)理论意义第14页
        (二)实践意义第14页
    三、文献综述第14-22页
        (一)国内研究现状第15-19页
        (二)国外研究现状第19-22页
        (三)对已有研究的简评第22页
    四、概念界定第22-24页
        (一)教师教育第22-23页
        (二)大学本位教师教育第23页
        (三)选择性教师教育第23-24页
    五、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第24-26页
        (一)研究思路第24-25页
        (二)研究方法第25页
        (三)创新之处第25-26页
第一部分 美国大学本位教师教育地位的确立第26-38页
    一、教师教育与大学分离第26-31页
        (一)教师教育的发端第26-28页
        (二)师范学校的产生第28-31页
    二、教师教育与大学结合第31-35页
        (一)教师教育融入综合性大学第31-33页
        (二)师范学校到师范学院到师范大学第33-35页
    三、教师教育大学化的制度化第35-38页
        (一)教育学院普遍设立第35-36页
        (二)完善教育专业培养体系第36-38页
第二部分 美国大学本位教师教育的困境及成因分析第38-52页
    一、培养路径:选择性教师教育的冲击第39-40页
        (一)选择性教师教育的特点第39-40页
        (二)选择性教师教育的成效第40页
    二、培养模式:理论脱离实践第40-42页
        (一)教育理论与实践不衔接第41-42页
        (二)教育实习成效不大第42页
    三、培养结果:不合格的教师第42-45页
        (一)教师教学效能低第43-44页
        (二)教师入职标准低第44-45页
    四、培养属性:本质属性弱化第45-52页
        (一)专业属性弱化第46-47页
        (二)学术属性下降第47-48页
        (三)公共属性欠缺第48-52页
第三部分 美国大学本位教师教育的变革动向第52-74页
    一、美国大学本位教师教育的理论发展动向第52-54页
        (一)注重教学实习与实践第52-53页
        (二)注重教师专业发展第53页
        (三)重视教师资格标准和认证第53-54页
        (四)强化国际交流与合作第54页
    二、美国大学本位教师教育的路径发展动向第54-69页
        (一)调和大学本位和选择性教师教育第54-58页
        (二)发挥政府等组织机构的作用第58-60页
        (三)倡导合作伙伴关系第60-64页
        (四)美国大学本位教师教育模式创新第64-69页
    三、美国大学本位教师教育的实践发展动向:新时代教师教育计划(TNE)第69-74页
        (一)新时代教师计划的改革目标第69-70页
        (二)新时代教师计划的设计原则第70-71页
        (三)新时代教师计划的实践推进第71-73页
        (四)新时代教师计划的实施成效第73-74页
第四部分 对美国大学本位教师教育的理性思考第74-84页
    一、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摭谈第74-76页
        (一)重视教师质量提升第74-75页
        (二)突出实践取向第75页
        (三)建立开放、一体化体系第75-76页
    二、我国大学本位教师教育发展现状概述第76-77页
        (一)师范大学向综合化转型第76-77页
        (二)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发展迅速第77页
    三、美国大学本位教师教育变革对我国的启示第77-84页
        (一)厘清教师教育的本质属性第78页
        (二)探索多元的教师教育培养模式第78-79页
        (三)合理定位综合大学教师教育第79-80页
        (四)完善教师教育政策支持第80-81页
        (五)建立高度开放、一体化的教师教育体系第81-84页
参考文献第84-90页
    一、中文类第84-87页
        (一)著作第84-85页
        (二)期刊第85-87页
        (三)学位论文第87页
    二、外文类第87-90页
致谢第90-92页

论文共9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国家助学金制度运行中的问题及完善对策研究--以兰州城市学院为例
下一篇:自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