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可调两级增压系统研究现状及进展 | 第12-25页 |
1.2.1 可调两级增压系统发展及总体研究现状 | 第12-19页 |
1.2.2 可调两级增压系统动态特性研究现状 | 第19-22页 |
1.2.3 可调两级增压系统控制系统研究现状 | 第22-25页 |
1.2.3.1 控制策略研究现状 | 第22-24页 |
1.2.3.2 控制算法研究现状 | 第24-25页 |
1.3 本文的研究意义与工作内容 | 第25-27页 |
第二章 动态仿真模型建立及验证 | 第27-37页 |
2.1 稳态仿真模型建立及试验验证 | 第27-31页 |
2.1.1 稳态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27-29页 |
2.1.2 稳态仿真模型的试验验证 | 第29-31页 |
2.2 动态仿真模型建立及试验验证 | 第31-33页 |
2.2.1 动态仿真模型建立过程 | 第31-32页 |
2.2.2 动态仿真模型的试验验证 | 第32-33页 |
2.3 面向动态控制的可调两级增压系统模型建立 | 第33-36页 |
2.3.1 可调两级增压系统GT-power模型建立 | 第33-34页 |
2.3.2 面向动态控制模型建立 | 第34-3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三章 可调两级增压系统动态仿真计算分析 | 第37-46页 |
3.1 推进特性动态仿真研究 | 第37-42页 |
3.1.1 基于Isight软件推进特性控制策略的确定 | 第37-40页 |
3.1.2 推进特性下旁通阀控制策略对动态性能的影响 | 第40-42页 |
3.2 加速和加载动态仿真研究 | 第42-44页 |
3.3 系统稳定性仿真分析 | 第44-4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四章 动态试验台架测控系统设计 | 第46-63页 |
4.1 可调两级增压系统台架整体介绍 | 第46-49页 |
4.1.1 动态试验测控系统 | 第46-47页 |
4.1.2 试验测试仪器 | 第47-48页 |
4.1.3 可调两级系统试验台架的整体布局 | 第48-49页 |
4.2 动态试验信号高速采集系统 | 第49-53页 |
4.2.1 瞬态信号简介 | 第49-52页 |
4.2.2 采集卡 — MP426 | 第52-53页 |
4.2.3 采集软件 | 第53页 |
4.3 旁通阀的设计和制作 | 第53-56页 |
4.3.1 旁通阀及执行机构的选取 | 第53-55页 |
4.3.2 旁通阀及执行机构加工制作 | 第55-56页 |
4.4 动态试验控制系统硬软件设计 | 第56-62页 |
4.4.1 开环控制系统 | 第56-57页 |
4.4.2 闭环控制系统 | 第57-62页 |
4.4.2.1 转速和喷油量信号换算 | 第57-60页 |
4.4.2.2 闭环控制系统 | 第60-6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五章 可调两级增压系统控制策略的试验研究 | 第63-88页 |
5.1 控制策略的制定方法 | 第63-64页 |
5.2 基于过量空气系数的控制策略试验研究 | 第64-73页 |
5.2.1 控制策略的试验过程 | 第64-65页 |
5.2.2 控制策略的试验结果 | 第65-73页 |
5.2.2.1 全工况不同旁通阀开度对柴油机性能的影响 | 第65-70页 |
5.2.2.2 推进特性控制策略 | 第70-71页 |
5.2.2.3 全工况控制策略 | 第71-73页 |
5.3 基于过量空气系数变化率的开环控制试验研究 | 第73-80页 |
5.3.1 动态控制策略试验内容 | 第73-74页 |
5.3.2 试验结果分析 | 第74-79页 |
5.3.2.1 定转矩加速试验 | 第74-76页 |
5.3.2.2 定转速加载试验 | 第76-79页 |
5.3.3 具有动态判段的控制系统的最终确定 | 第79-80页 |
5.4 基于过量空气系数变化率的闭环控制试验研究 | 第80-87页 |
5.4.1 动态试验方案 | 第80-81页 |
5.4.2 含动态判断的控制系统中PID参数的整定 | 第81-82页 |
5.4.3 动态试验结果 | 第82-87页 |
5.4.3.1 定转矩加速试验 | 第82-84页 |
5.4.3.2 定转速加载试验 | 第84-8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88-91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88-90页 |
6.2 工作展望 | 第90-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5页 |
致谢 | 第95-96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