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30页 |
1.1 选题背景以及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 第15-28页 |
1.2.1 转子系统受迫振动控制研究现状 | 第16-21页 |
1.2.2 转子系统自激振动控制研究现状 | 第21-25页 |
1.2.3 剪切增稠流体及其应用研究现状 | 第25-27页 |
1.2.4 目前的发展趋势 | 第27-28页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8-30页 |
第2章 STF材料的制备、流变性能研究及阻尼器设计 | 第30-40页 |
2.1 STF材料的制备 | 第30-31页 |
2.2 STF材料的流变性能研究 | 第31-36页 |
2.2.1 质量分数对STF流变性能的影响 | 第33-34页 |
2.2.2 分散介质对STF流变性能的影响 | 第34页 |
2.2.3 不同粒径对STF流变性能的影响 | 第34-35页 |
2.2.4 添加微小粒子对STF流变性能的影响 | 第35-36页 |
2.3 STF阻尼器设计 | 第36-39页 |
2.3.1 剪切速率与活塞速度关系推导 | 第36-38页 |
2.3.2 STF阻尼器结构设计 | 第38-3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3章 STF阻尼器的动态特性及力学模型研究 | 第40-58页 |
3.1 STF阻尼器的动态性能 | 第40-51页 |
3.1.1 STF阻尼器性能测试平台及试验方案简介 | 第40-44页 |
3.1.2 不同激励频率时阻尼器的性能 | 第44页 |
3.1.3 不同材料填充时阻尼器的性能 | 第44-48页 |
3.1.4 动态扫频激励时阻尼器的性能 | 第48-49页 |
3.1.5 不同流体间隙时阻尼器的性能 | 第49-51页 |
3.2 STF阻尼器的力学模型 | 第51-56页 |
3.2.1 LM算法 | 第51-52页 |
3.2.2 等价线性模型 | 第52-53页 |
3.2.3 等价非线性模型 | 第53-54页 |
3.2.4 Bouc-Wen模型 | 第54-55页 |
3.2.5 改进的加m次速度阻尼项的Bouc-Wen模型 | 第55-56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第4章 STF阻尼在受迫振动抑制中的应用研究 | 第58-80页 |
4.1 理论分析方法概述 | 第58-63页 |
4.1.1 转子系统建模方法 | 第58-59页 |
4.1.2 STF阻尼器-转子系统动力学方程的建立 | 第59-61页 |
4.1.3 增量谐波平衡法-弧长法 | 第61-63页 |
4.2 STF阻尼在转子系统受迫振动抑制中的仿真研究 | 第63-66页 |
4.2.1 STF阻尼器-转子系统的滞回特性 | 第63-65页 |
4.2.2 STF阻尼器-转子系统的幅频响应特性 | 第65-66页 |
4.3 STF阻尼在垂直单方向受迫振动抑制中的试验研究 | 第66-71页 |
4.3.1 STF阻尼器-悬臂梁系统试验台 | 第66-67页 |
4.3.2 试验方案 | 第67-68页 |
4.3.3 试验结果与讨论 | 第68-71页 |
4.4 STF阻尼在转子多方向受迫振动抑制中的试验研究 | 第71-78页 |
4.4.1 STF阻尼器-Bently转子系统试验台 | 第71-72页 |
4.4.2 试验方案 | 第72-73页 |
4.4.3 试验结果与讨论 | 第73-7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第5章 STF阻尼在转子系统吸振中的应用研究 | 第80-90页 |
5.1 含STF阻尼器的动力吸振器结构及动力学方程 | 第80-85页 |
5.1.1 含STF阻尼器的动力吸振器结构 | 第80-81页 |
5.1.2 永磁机构刚度分析 | 第81-84页 |
5.1.3 吸振器-转子系统动力学方程 | 第84-85页 |
5.2 STF阻尼在转子系统吸振中的仿真研究 | 第85-87页 |
5.2.1 仅考虑线性阻尼时吸振器转子系统的动力学响应 | 第85-86页 |
5.2.2 考虑非线性阻尼时吸振器转子系统的动力学响应 | 第86-87页 |
5.3 STF阻尼在转子系统吸振中的试验研究 | 第87-89页 |
5.3.1 试验装置的组成 | 第87-88页 |
5.3.2 试验结果与讨论 | 第88-8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9-90页 |
第6章 STF阻尼在转子系统自激振动抑制中的应用研究 | 第90-117页 |
6.1 研究所采用的方法概述 | 第90-96页 |
6.1.1 固定界面模态综合法 | 第90-91页 |
6.1.2 Newmark-β法结合Newton-Raphson迭代法 | 第91-93页 |
6.1.3 双跨压缩机转子系统建模 | 第93-96页 |
6.2 间隙气流激振力的自激振动特性分析 | 第96-103页 |
6.2.1 间隙气流激振力概述 | 第96-97页 |
6.2.2 Bently转子系统间隙气流激振力作用的振动特性 | 第97-100页 |
6.2.3 双跨压缩机转子系统间隙气流激振力作用的振动特性 | 第100-103页 |
6.3 流体密封力的自激振动特性分析 | 第103-112页 |
6.3.1 流体密封力概述 | 第103-105页 |
6.3.2 Bently转子系统流体密封力作用的振动特性 | 第105-108页 |
6.3.3 双跨压缩机转子系统流体密封力作用的振动特性 | 第108-112页 |
6.4 STF阻尼在转子系统自激振动抑制中的应用研究 | 第112-116页 |
6.4.1 STF阻尼对含气流激振力的转子系统自激振动的影响 | 第112-114页 |
6.4.2 STF阻尼对含密封力的转子系统自激振动的影响 | 第114-116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16-117页 |
第7章 基于可控阻尼的转子系统振动半主动控制方法 | 第117-127页 |
7.1 相对速度控制阻尼原理 | 第117-120页 |
7.2 转子系统振动半主动控制的仿真研究 | 第120-122页 |
7.2.1 半主动控制转子系统建模 | 第120页 |
7.2.2 控制参数对阻尼的影响 | 第120-122页 |
7.3 转子系统振动半主动控制的试验研究 | 第122-124页 |
7.4 STF阻尼器-转子系统振动半主动控制方法 | 第124-126页 |
7.5 本章小结 | 第126-127页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7-131页 |
8.1 结论 | 第127-128页 |
8.2 主要创新点 | 第128-129页 |
8.3 展望 | 第129-131页 |
参考文献 | 第131-147页 |
致谢 | 第147-149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获奖情况 | 第149-151页 |
A.1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49-150页 |
A.2 获奖情况 | 第150-151页 |
附录B: 作者从事科学研究和学习经历的简历 | 第151页 |
B.1 攻读博士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151页 |
B.2 作者学习经历简介 | 第1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