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道路工程论文--道路建筑施工论文--施工管理与监理论文

吉草高速公路项目风险评价及措施优选模型构建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10-16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0-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2页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第12-16页
        1.3.1 研究内容第12-13页
        1.3.2 研究方法第13-16页
第2章 高速公路项目风险管理理论与方法第16-28页
    2.1 风险基本理论第16-17页
        2.1.1 风险的含义及要素第16页
        2.1.2 风险的特征第16-17页
    2.2 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基础理论第17-20页
        2.2.1 定义及特征第17-18页
        2.2.2 工程项目风险的分类第18-20页
    2.3 高速公路项目风险管理过程体系第20-26页
        2.3.1 高速公路项目风险管理的特殊性第20-21页
        2.3.2 风险总体分析与规划第21页
        2.3.3 风险的识别和评价第21-25页
        2.3.4 风险应对原则及方法第25-26页
        2.3.5 风险跟踪监控第26页
    2.4 本章小结第26-28页
第3章 吉草高速项目全过程各阶段风险因素分析第28-38页
    3.1 项目概况第28页
    3.2 生命周期过程阶段的划分第28-29页
        3.2.1 规划决策期第29页
        3.2.2 建设实施期第29页
        3.2.3 运营期第29页
    3.3 吉草项目全过程风险管理体系构建第29-31页
        3.3.1 全过程风险管理体系的特征第29-30页
        3.3.2 面向过程的动态评价体系第30-31页
    3.4 项目总体风险分析第31-34页
        3.4.1 总体情况分析第31-32页
        3.4.2 项目投资可行性风险分析第32-34页
    3.5 各阶段风险因素的初步识别第34-36页
        3.5.1 风险识别的流程第34页
        3.5.2 各阶段的主要风险因素第34-36页
    3.6 本章小结第36-38页
第4章 采用改进的模糊评价模型对吉草高速项目风险评价第38-54页
    4.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第38-40页
        4.1.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第38页
        4.1.2 项目主要风险指标的确定第38-40页
    4.2 指标权重的改进第40-47页
        4.2.1 基于层次分析的赋权第40-41页
        4.2.2 熵权法对专家相对权重的赋权第41-42页
        4.2.3 组合权重的确定第42-43页
        4.2.4 各二级指标权重结果第43-47页
    4.3 模糊评价集合及多层次风险评价隶属矩阵第47-49页
        4.3.1 评价指标集合第47-49页
        4.3.2 二级风险评价隶属矩阵第49页
    4.4 模糊运算及综合评价第49-52页
        4.4.1 二级模糊评价第49-52页
        4.4.2 评价结果分析第52页
    4.5 本章小结第52-54页
第5章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吉草项目风险应对措施优选第54-68页
    5.1 项目风险产生原因剖析第54-56页
        5.1.1 关键风险指标原因剖析第54-55页
        5.1.2 其他风险指标原因剖析第55-56页
    5.2 项目关键风险应对方案的拟定第56-58页
        5.2.1 应对措施方案的选择原则第56-57页
        5.2.2 具体应对措施方案第57-58页
    5.3 应对关键风险措施的优先选择模型第58-62页
        5.3.1 层级结构的建立第59页
        5.3.2 一级指标权重的确定第59-60页
        5.3.3 灰色关联分析第60-62页
    5.4 其他风险指标的应对措施第62-65页
        5.4.1 征地拆迁风险第62页
        5.4.2 技术和质量管理风险第62-63页
        5.4.3 资金风险第63-64页
        5.4.4 招投标及合同风险第64页
        5.4.5 安全和环保风险第64-65页
        5.4.6 工期进度风险第65页
    5.5 本章小结第65-68页
第6章 结论第68-70页
    6.1 主要结论第68页
    6.2 问题与展望第68-70页
参考文献第70-74页
附录第74-80页
作者简介第80-81页
致谢第81页

论文共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某桥梁工程项目施工管理优化研究
下一篇:基于计算智能的桥梁损伤识别方法抗噪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