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0-16页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三、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 第14页 |
四、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第14-16页 |
第一章 新生代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 | 第16-22页 |
第一节 新生代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概念界定 | 第16-18页 |
一、农民工概念 | 第16-17页 |
二、新生代农民工 | 第17页 |
三、新生代农民工的思想政治工作 | 第17-18页 |
第二节 新生代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依据 | 第18-22页 |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 | 第18-20页 |
二、人本主义理论 | 第20-21页 |
三、系统原理理论 | 第21-22页 |
第二章 加强新生代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 第22-27页 |
第一节 加强新生代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 第22-24页 |
一、是丰富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需要 | 第22页 |
二、是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综合素质的需要 | 第22-24页 |
三、是新生代农民工更好融入城市的需要 | 第24页 |
第二节 加强新生代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 第24-27页 |
一、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 第24-25页 |
二、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 第25页 |
三、对新生代农民工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第25-27页 |
第三章 新生代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及原因探析 | 第27-38页 |
第一节 新生代农民工思想状况的现状调查 | 第27-31页 |
一、新生代农民工思想积极方面的表现 | 第27-29页 |
二、新生代农民工思想消极方面的表现 | 第29-31页 |
第二节 新生代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1-33页 |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不明确 | 第32页 |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偏狭隘 | 第32-33页 |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较单一 | 第33页 |
第三节 新生代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剖析 | 第33-38页 |
一、思想认识层面的缺乏 | 第33-34页 |
二、相关制度层面的障碍 | 第34页 |
三、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 | 第34-36页 |
四、个人自身因素的制约 | 第36-38页 |
第四章 加强新生代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研究 | 第38-51页 |
第一节 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作用 | 第38-40页 |
一、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 | 第38页 |
二、发挥相关企业的主体作用 | 第38-39页 |
三、发挥群团组织的协同作用 | 第39-40页 |
第二节 丰富并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 第40-44页 |
一、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 第41页 |
二、加强“三德”教育 | 第41-42页 |
三、加强民主法制教育 | 第42-43页 |
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 第43-44页 |
第三节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 | 第44-47页 |
一、多渠道丰富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 | 第44-45页 |
二、运用榜样的力量鼓舞新生代农民工 | 第45页 |
三、采用心理咨询法解答新生代农民工的困惑 | 第45-46页 |
四、利用网络媒体拓宽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路径 | 第46-47页 |
第四节 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 | 第47-49页 |
一、优化政治环境 | 第47页 |
二、优化经济环境 | 第47-48页 |
三、优化文化环境 | 第48页 |
四、优化舆论环境 | 第48-49页 |
第五节 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综合素质 | 第49-51页 |
一、提升职业技能素质及科学文化素质 | 第49-50页 |
二、提升思想道德素质 | 第50-51页 |
结语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