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7页 |
1 引言 | 第7-16页 |
·研究背景 | 第7页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7-13页 |
·林下植被生物量研究现状 | 第7-8页 |
·林下植被生物量估算模型 | 第8-10页 |
·人工林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多样性与生物量的关系 | 第12-13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3-14页 |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2 研究地概况 | 第16-18页 |
·自然条件 | 第16页 |
·地理位置 | 第16页 |
·地形地貌 | 第16页 |
·气候水文 | 第16页 |
·调查林分概况 | 第16-18页 |
3 研究方法 | 第18-25页 |
·调查方法 | 第18-21页 |
·样地设置 | 第18页 |
·植被调查 | 第18-19页 |
·灌草生物量调查 | 第19-21页 |
·测定方法 | 第21-25页 |
·灌草生物量的测定方法 | 第21-24页 |
·数据处理 | 第24-25页 |
4 长白落叶松人工林林下植物区系特征分析 | 第25-30页 |
·植物区系特征 | 第25-26页 |
·物种组成分析 | 第26-28页 |
·科属多样性分析 | 第28-30页 |
·科多样性分析 | 第28-29页 |
·属多样性分析 | 第29-30页 |
5 长白落叶松人工林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分析 | 第30-42页 |
·林下植被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标相关分析 | 第31页 |
·林下植被群落MARGARLEF丰富度指数分析 | 第31-33页 |
·林下植被群落SHANNON-WIENER指数分析 | 第33-34页 |
·林下植被群落物种PIELOU均匀度分析 | 第34-35页 |
·林下植被群落物种生态优势度分析 | 第35-36页 |
·林分及生态因子与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的相关性 | 第36-42页 |
·林分密度对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 第36-38页 |
·生态因子对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 第38-42页 |
6 长白落叶松人工林林下植被生物量分析 | 第42-59页 |
·林下灌木层与草本层生物量分配特征 | 第42-45页 |
·林分垂直结构生物量分配特征 | 第42-43页 |
·林下灌木层与草本层生物量分配格局 | 第43-44页 |
·林下灌木层与草本层碳吸存 | 第44-45页 |
·林下灌木层生物量特征及模型建立 | 第45-50页 |
·灌木层生物量特征及各器官分配 | 第45-47页 |
·灌木层生物量最佳模型研建 | 第47-50页 |
·林下草本层生物量特征及模型建立 | 第50-55页 |
·草本层生物量特征及各器官分配 | 第50-51页 |
·草本层生物量最佳模型研建 | 第51-55页 |
·林分及生态因子与林下植被生物量的关系 | 第55-59页 |
·林分密度对林下植被生物量的影响 | 第55-57页 |
·生态因子对林下植被生物量的影响 | 第57-59页 |
7 长白落叶松人工林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与生物量的关系 | 第59-62页 |
·林下灌木层物种多样性与生物量的关系 | 第59-60页 |
·林下草本层物种多样性与生物量的关系 | 第60-62页 |
8 结论与讨论 | 第62-66页 |
·结论 | 第62-63页 |
·讨论 | 第63-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2页 |
附表 | 第72-76页 |
个人简介 | 第76-77页 |
导师简介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