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3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2-15页 |
1.1.1 旧居住社区背景 | 第12-13页 |
1.1.2 国内城市高速发展下旧居住社区保护与更新的契机 | 第13-14页 |
1.1.3 国家层面的保护原则 | 第14-15页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5-17页 |
1.2.1 研究的目的 | 第15-16页 |
1.2.2 研究的意义 | 第16-17页 |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框架 | 第17-19页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7-18页 |
1.3.2 研究框架 | 第18-19页 |
1.4 论文研究的方法 | 第19-23页 |
1.4.1 现场调研法 | 第19页 |
1.4.2 空间句法理论 | 第19-21页 |
1.4.3 软件分析法 | 第21-22页 |
1.4.4 文献收集研读法 | 第22-23页 |
第2章 空间句法解读及国内外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案例分析 | 第23-52页 |
2.1 空间句法理论支撑 | 第23-33页 |
2.1.1 空间句法解读 | 第23-24页 |
2.1.2 空间构形解读 | 第24-29页 |
2.1.3 空间构形分析法 | 第29-31页 |
2.1.4 空间句法评析 | 第31-33页 |
2.2 国外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案例分析 | 第33-43页 |
2.2.1 法国巴黎圣安东尼 | 第33-36页 |
2.2.2 日本川越市传统建筑物群保存地区 | 第36-39页 |
2.2.3 新加坡牛车水改造项目 | 第39-43页 |
2.3 国内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案例分析 | 第43-51页 |
2.3.1 北京前门外历史街区 | 第43-45页 |
2.3.2 哈尔滨市道外历史街区 | 第45-47页 |
2.3.3 台北市华山文创产业园区 | 第47-5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3章 长春一汽历史街区旧社区资料调研 | 第52-90页 |
3.1 一汽历史街区发展历程及文脉探寻 | 第52-57页 |
3.1.1 区域概况 | 第52-55页 |
3.1.2 街区文脉探寻 | 第55-57页 |
3.2 街区现状分析 | 第57-76页 |
3.2.1 街区现状概括 | 第57-64页 |
3.2.2 街区整体空间形态分析 | 第64-68页 |
3.2.3 街区局部空间形态分析 | 第68-76页 |
3.3 空间形态特征数据解读 | 第76-81页 |
3.3.1 街道空间解读 | 第76-79页 |
3.3.2 空间形态与人车流关联性 | 第79-81页 |
3.4 街区存在的问题 | 第81-88页 |
3.4.1 庭院空间利用不足 | 第82-83页 |
3.4.2 商业活动的制约 | 第83-84页 |
3.4.3 人车流混杂 | 第84-85页 |
3.4.4 停车问题 | 第85-86页 |
3.4.5 建筑破坏 | 第86-87页 |
3.4.6 街区风貌破坏 | 第87-8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88-90页 |
第4章 长春一汽旧社区街区更新保护策略 | 第90-116页 |
4.1 街区更新保护原则 | 第90-93页 |
4.1.1 遵从历史街区场所精神 | 第90-91页 |
4.1.2 着重以人为本保护原则 | 第91页 |
4.1.3 遵循空间句法发展规律 | 第91页 |
4.1.4 维护历史街区整体风貌 | 第91-92页 |
4.1.5 保障历史街区永续发展 | 第92-93页 |
4.1.6 针对特殊建筑特别改造 | 第93页 |
4.2 庭院空间的重塑 | 第93-97页 |
4.2.1 庭院空间休憩功能的重塑 | 第94-95页 |
4.2.2 庭院空间商业功能的探索 | 第95-96页 |
4.2.3 庭院空间交通功能的梳理 | 第96-97页 |
4.3 交通网络的微调 | 第97-103页 |
4.3.1 街道的“疏”与“堵” | 第97-99页 |
4.3.2 人行道功能的重塑 | 第99-101页 |
4.3.3 探索地下停车空间的可行性 | 第101-103页 |
4.4 建筑及街区风貌的维护 | 第103-116页 |
4.4.1 历史建筑风貌维护 | 第104-110页 |
4.4.2 现代建筑风貌统一改造 | 第110-116页 |
结论 | 第116-1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17-120页 |
附录 | 第120-12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27-128页 |
致谢 | 第1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