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景课题综述 | 第10-11页 |
1.1.1 课题来源 | 第10页 |
1.1.2 课题的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1.3 课题研究对象的范围界定 | 第10-11页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2页 |
1.4 研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2-18页 |
1.4.1 近代建筑相关研究现况 | 第12-15页 |
1.4.2 建筑与城市色彩相关研究现况 | 第15-17页 |
1.4.3 国内外相关研究分析 | 第17页 |
1.4.4 长春近代建筑色彩的研究现况与分析 | 第17-18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6 研究框架 | 第19-20页 |
第二章 长春近代建筑色彩研究的相关理论与背景 | 第20-30页 |
2.1 色彩研究的相关理论 | 第20-25页 |
2.1.1 色彩学 | 第20-22页 |
2.1.2 色彩心理学 | 第22-23页 |
2.1.3 色彩地理学 | 第23-24页 |
2.1.4 色度学 | 第24-25页 |
2.1.5 建筑色彩 | 第25页 |
2.2 影响城市建筑色彩的因素 | 第25-26页 |
2.3 长春近代历史建筑色彩研究背景 | 第26-28页 |
2.3.1 长春城市概况 | 第26-28页 |
2.3.2 长春城市色彩定位与近代历史建筑色彩的关系 | 第2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8-30页 |
第三章 长春近代历史建筑色彩调查与分析 | 第30-87页 |
3.1 调查样本的选取及取色标准 | 第30-33页 |
3.1.1 中国颜色体系 | 第30-32页 |
3.1.2 调查样本的选取 | 第32页 |
3.1.3 调查样本取色标准 | 第32-33页 |
3.2 调查及分析方法 | 第33-34页 |
3.2.1 调查内容 | 第33页 |
3.2.2 调查工具 | 第33-34页 |
3.2.3 分析方法 | 第34页 |
3.3 长春近代历史建筑色彩特征 | 第34-86页 |
3.3.1 建筑单体色彩构成 | 第35-36页 |
3.3.2 建筑分项色彩特征分析 | 第36-50页 |
3.3.3 不同类别建筑色彩特征分析 | 第50-69页 |
3.3.4 不同历史时期建筑色彩特征分析 | 第69-8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第四章 长春近代历史建筑色彩动态延续方式研究 | 第87-109页 |
4.1 长春近代历史建筑色彩基本总谱 | 第87-92页 |
4.1.1 裸砖墙面基本色谱 | 第87-90页 |
4.1.2 饰面砖墙面基本色谱 | 第90-92页 |
4.2 近代历史建筑色彩应用的对象 | 第92页 |
4.3 长春近代历史建筑色彩的保护与修复 | 第92-96页 |
4.3.1 保护与修复原则 | 第93-94页 |
4.3.2 保护与修复策略 | 第94-96页 |
4.4 长春近代历史建筑色彩动态延续策略 | 第96-100页 |
4.4.1 历史环境色彩追溯 | 第96-97页 |
4.4.2 城市设计角度定位 | 第97页 |
4.4.3 色彩物理属性调和 | 第97-98页 |
4.4.4 构建新的转化方式 | 第98-100页 |
4.4.5 空间形态上的延续 | 第100页 |
4.5 长春历史文化街区色彩保护与延续建议 | 第100-108页 |
4.5.1 中东铁路宽城子车站历史文化街区 | 第103-104页 |
4.5.2 伪满皇宫历史文化街区 | 第104页 |
4.5.3 南广场历史文化街区 | 第104-105页 |
4.5.4 人民大街历史文化街区 | 第105-106页 |
4.5.5 新民大街历史文化街区 | 第106-107页 |
4.5.6 第一汽车制造厂历史文化街区 | 第107-108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108-109页 |
结论 | 第109-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13页 |
附录1 调研名单 | 第113-125页 |
附录2 调研地图 | 第125-126页 |
附录3 建筑调研表样表 | 第126-128页 |
附录4 建筑色彩调研表样表 | 第128-129页 |
附录5 调研建筑取色情况一览表 | 第129-134页 |
附录6 长春近代历史建筑单体色彩表 | 第134-17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75-178页 |
致谢 | 第1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