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5页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第11-13页 |
1.2.1 低温省煤器研究概况 | 第11-12页 |
1.2.2 低温腐蚀和酸露点研究概况 | 第12-13页 |
1.3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5页 |
第2章 低温腐蚀与酸露点理论研究 | 第15-25页 |
2.1 引言 | 第15页 |
2.2 低温腐蚀机理 | 第15页 |
2.3 低温腐蚀影响因素 | 第15-17页 |
2.3.1 受热面壁温的影响 | 第15-16页 |
2.3.2 烟气中SO_2、SO_3含量的影响 | 第16页 |
2.3.3 烟气含氧量的影响 | 第16-17页 |
2.3.4 烟气含钙量的影响 | 第17页 |
2.3.5 烟气流速的影响 | 第17页 |
2.3.6 管束布置的影响 | 第17页 |
2.4 烟气酸露点温度的计算方法 | 第17-23页 |
2.4.1 按燃料成分等计算的公式 | 第17-19页 |
2.4.2 按烟气中SO_3和H_2O含量计算的公式 | 第19-20页 |
2.4.3 酸露点计算软件介绍 | 第20-21页 |
2.4.4 不同酸露点公式算法的对比分析 | 第21-2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3-25页 |
第3章 酸露点测量与烟气腐蚀环境的预测 | 第25-35页 |
3.1 引言 | 第25页 |
3.2 烟气酸露点计算与分析 | 第25-27页 |
3.3 烟气酸露点仪测定方法 | 第27-29页 |
3.4 工程酸露点 | 第29页 |
3.4.1 工程酸露点介绍 | 第29页 |
3.4.2 工程酸露点与热力学酸露点的比较 | 第29页 |
3.5 低温省煤器低温段冷凝酸液浓度计算理论模型 | 第29-33页 |
3.5.1 理论模型 | 第29-31页 |
3.5.2 理论模型的计算 | 第31页 |
3.5.3 预测结果分析 | 第31-33页 |
3.5.4 酸液腐蚀温度区间的确定 | 第33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第4章 低温省煤器螺旋翅片管结构优化 | 第35-53页 |
4.1 引言 | 第35页 |
4.2 数值计算模型 | 第35-39页 |
4.2.1 基本控制方程 | 第35-36页 |
4.2.2 湍流模型的选择 | 第36页 |
4.2.3 物理模型和网格划分 | 第36-38页 |
4.2.4 边界条件及初始条件 | 第38-39页 |
4.2.5 控制方程的离散与求解 | 第39页 |
4.2.6 物性参数的确定 | 第39页 |
4.3 数值计算处理与分析 | 第39-43页 |
4.3.1 螺旋翅片管结构参数 | 第39-41页 |
4.3.2 网格粗细对结果的影响 | 第41页 |
4.3.3 数据处理 | 第41-42页 |
4.3.4 计算模型考核 | 第42-43页 |
4.4 螺旋翅片管结构对传热性能的影响 | 第43-52页 |
4.4.1 螺旋翅片高度对传热性能的影响 | 第44-46页 |
4.4.2 螺旋翅片间距对传热性能的影响 | 第46-48页 |
4.4.3 螺旋翅片管横向节距对传热性能的影响 | 第48-50页 |
4.4.4 螺旋翅片管纵向节距对传热性能的影响 | 第50-5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5章 低温省煤器优化设计 | 第53-61页 |
5.1 引言 | 第53页 |
5.2 设备概况 | 第53-55页 |
5.2.1 锅炉技术参数 | 第53-54页 |
5.2.2 汽轮机系统技术参数 | 第54-55页 |
5.3 低温省煤器的传热设计 | 第55-57页 |
5.3.1 烟气侧换热计算 | 第55-56页 |
5.3.2 水侧换热计算 | 第56-57页 |
5.4 低温省煤器的结构设计 | 第57-58页 |
5.5 低温省煤器阻力计算 | 第58-60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1-63页 |
6.1 研究工作的总结 | 第61-62页 |
6.2 下一步工作的建议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