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沪高速铁路浅埋大跨隧道下穿高速公路的安全风险管理
致谢 | 第1-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1 引言 | 第11-21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8页 |
·浅埋大跨隧道风险管理的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相似试验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模型试验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数值模拟方法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8-21页 |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2 下穿段相似材料力学性能研究 | 第21-35页 |
·相似实验的理论基础 | 第21-23页 |
·相似原理 | 第21页 |
·试验的相似指标 | 第21-22页 |
·响应面分析法 | 第22-23页 |
·相似材料的选择 | 第23-24页 |
·铁路隧道Ⅳ、Ⅴ级围岩物理力学指标 | 第23-24页 |
·相似材料的选择 | 第24页 |
·试验过程与结果 | 第24-33页 |
·弹性模量试验过程 | 第25页 |
·各组分与弹性模量函数关系 | 第25-28页 |
·粘聚力c与内摩擦角φ够的响应面分析法 | 第28-33页 |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3 下穿段施工试验研究 | 第35-51页 |
·金牛山隧道概况 | 第35-36页 |
·模型材料 | 第36-38页 |
·围岩 | 第36页 |
·喷射混凝土 | 第36-37页 |
·模筑混凝土 | 第37页 |
·超前支护 | 第37-38页 |
·试验装置及量测仪器 | 第38-41页 |
·试验装置 | 第38-39页 |
·量测仪器 | 第39-41页 |
·不同预支护措施支护效果研究 | 第41-48页 |
·试验工况 | 第41页 |
·试验步骤 | 第41-42页 |
·测点布置及围岩压力与位移分析 | 第42-48页 |
·本章小结 | 第48-51页 |
4 下穿段施工方法研究 | 第51-67页 |
·计算参数,计算思路及基本假设 | 第51-53页 |
·计算软件 | 第51页 |
·计算参数 | 第51-52页 |
·基本假设 | 第52页 |
·计算思路 | 第52-53页 |
·数值计算及结果分析 | 第53-64页 |
·两台阶法 | 第53-55页 |
·三台阶法 | 第55-57页 |
·两台阶中导洞法 | 第57-59页 |
·三台阶中导洞法 | 第59-61页 |
·CD法 | 第61-62页 |
·侧壁法 | 第62-63页 |
·结果分析 | 第63-64页 |
·本章小结 | 第64-67页 |
5 下穿段施工过程的监控量测 | 第67-89页 |
·监测断面及仪器布置 | 第67-69页 |
·监测断面 | 第67-68页 |
·仪器布置 | 第68-69页 |
·格栅拱架内力监测 | 第69-72页 |
·拱架类型及测量仪器选择 | 第69-71页 |
·拱架内力分析 | 第71-72页 |
·围岩—初支间内力监测 | 第72-77页 |
·监测仪器选择 | 第72页 |
·围岩—初支间内力变化过程 | 第72-76页 |
·围岩—初支间内力变化分析结论 | 第76-77页 |
·初支—二衬间内力监测 | 第77-86页 |
·监测仪器选择 | 第77-78页 |
·初支—二衬间内力变化与结论 | 第78-82页 |
·二衬应变变化及结论 | 第82-86页 |
·地表沉降监测 | 第86-88页 |
·监测仪器选择 | 第86页 |
·地表沉降变化及结论 | 第86-88页 |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89-91页 |
·结论 | 第89-90页 |
·展望 | 第90-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5页 |
作者简历 | 第95-99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