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3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6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0页 |
1.2.1 电离层研究简史 | 第16-18页 |
1.2.2 电离层不规则体的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2.3 电离层闪烁和TEC耗空的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1.3 电离层相关术语及定义 | 第20-21页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第二章 电离层观测手段及数据处理 | 第23-32页 |
2.1 电离层探测方法 | 第23-25页 |
2.2 子午工程简介 | 第25-26页 |
2.3 深圳GPS电离层观测站 | 第26-27页 |
2.4 海南富克站甚高频雷达 | 第27-29页 |
2.5 振幅闪烁指数和TEC数据的处理 | 第29-31页 |
2.6 电离层闪烁强弱的划分 | 第31-32页 |
第三章 华南地区电离层闪烁和TEC耗空时间和空间分布统计分析 | 第32-43页 |
3.1 观测结果 | 第33-38页 |
3.1.1 闪烁和TEC耗空同时出现、闪烁单独出现和TEC耗空单独出现的典型事例分析 | 第33-34页 |
3.1.2 闪烁和TEC耗空同时出现、闪烁单独出现和TEC耗空单独出现的季节变化特征 | 第34页 |
3.1.3 闪烁和TEC耗空同时出现、闪烁单独出现和TEC耗空单独出现的纬度变化特征 | 第34-38页 |
3.1.4 闪烁和TEC耗空同时出现、闪烁单独出现和TEC耗空单独出现的时间变化特征 | 第38页 |
3.2 讨论 | 第38-41页 |
3.3 小结 | 第41-43页 |
第四章 TEC水平变化率和电离层闪烁强弱的相关性分析 | 第43-52页 |
4.1 TEC水平变化率大小的计算方法 | 第43-45页 |
4.2 计算结果 | 第45-49页 |
4.3 讨论 | 第49-51页 |
4.4 小结 | 第51-52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6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附件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