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4页 |
1.1 绪论 | 第11-12页 |
1.2 石墨相氮化碳的结构和性质 | 第12-13页 |
1.2.1 结构 | 第12-13页 |
1.2.2 性质 | 第13页 |
1.3 石墨相氮化碳的制备及改性 | 第13-20页 |
1.3.1 制备 | 第14-15页 |
1.3.2 带隙调控 | 第15-17页 |
1.3.3 形貌调控 | 第17-19页 |
1.3.4 染料敏化 | 第19-20页 |
1.4 石墨相氮化碳的应用 | 第20-22页 |
1.4.1 光解水制氢 | 第20-21页 |
1.4.2 二氧化碳还原 | 第21页 |
1.4.3 有机物合成 | 第21-22页 |
1.5 论文选题依据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第二章 修复介孔氮化碳表面缺陷提高其光氧化和产氢效率 | 第24-39页 |
2.1 概述 | 第24-25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5-27页 |
2.2.1 实验药品及器材 | 第25页 |
2.2.2 材料合成 | 第25页 |
2.2.3 介孔氮化碳缺陷修复 | 第25-26页 |
2.2.4 缺陷验证实验 | 第26-27页 |
2.2.5 光催化氧化 1,4-二氢吡啶实验 | 第27页 |
2.2.6 光催化 1,4-二氢吡啶脱氢实验 | 第27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7-37页 |
2.3.1 修复后介孔氮化碳的结构表征 | 第27-30页 |
2.3.2 光化学与光物理性质 | 第30-32页 |
2.3.3 在 1,4-二氢吡啶光氧化和脱氢中的应用 | 第32-33页 |
2.3.4 反应机理 | 第33-3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第三章 调控氮化碳分子用于选择性光催化氧化 | 第39-55页 |
3.1 概述 | 第39-40页 |
3.2 分子设计与合成路线 | 第40-41页 |
3.2.1 分子设计 | 第40页 |
3.2.2 合成路线 | 第40-41页 |
3.3 实验部分 | 第41-42页 |
3.3.1 原料、试剂及仪器 | 第41页 |
3.3.2 中间体及目标分子的合成及结构表征 | 第41-42页 |
3.3.3 光催化氧化 1,4-二氢吡啶实验 | 第42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42-54页 |
3.4.1 结构表征 | 第42-47页 |
3.4.2 光电性质 | 第47-49页 |
3.4.3 光催化氧化性能 | 第49-51页 |
3.4.4 机理研究 | 第51-5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四章 BODIPY类染料敏化氮化碳应用于水制氢反应 | 第55-68页 |
4.1 概述 | 第55-56页 |
4.2 分子设计与合成路线 | 第56-57页 |
4.2.1 分子设计 | 第56-57页 |
4.2.2 合成路线 | 第57页 |
4.3 实验部分 | 第57-61页 |
4.3.1 原料、试剂及仪器 | 第57-59页 |
4.3.2 材料的制备与合成 | 第59-61页 |
4.3.3 氧化还原电位的测定 | 第61页 |
4.3.4 光催化水解制氢实验 | 第61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61-67页 |
4.4.1 循环伏安测试 | 第63-64页 |
4.4.2 光学性质测试 | 第64-65页 |
4.4.3 光催化水解制氢测试 | 第65-66页 |
4.4.4 敏化机理研究 | 第66-6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结论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80页 |
附录A 主要化合物表征谱图 | 第80-8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84-86页 |
致谢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