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8页 |
1.1 正交异性板的概念和截面形式 | 第11-12页 |
1.2 正交异性桥面板的发展历程和疲劳问题 | 第12-15页 |
1.3 正交异性钢桥面截面形式的发展和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3.1 纵肋形式的发展和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3.2 纵肋与横隔板连接形式的发展和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4 正交异性钢桥面板铺装研究现状 | 第18-22页 |
1.5 活性粉末混凝土的研究现状 | 第22-26页 |
1.5.1 RPC的主要力学性能 | 第22-23页 |
1.5.2 RPC的研究现状 | 第23-26页 |
1.6 新型正交异性钢混组合桥面板的提出 | 第26-27页 |
1.7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7-28页 |
第2章 新型桥面板纵向加劲肋形式的对比研究 | 第28-50页 |
2.1 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 | 第28-35页 |
2.1.1 研究对象尺寸参数 | 第28-31页 |
2.1.2 基本假设 | 第31页 |
2.1.3 有限元模型和加载工况 | 第31-35页 |
2.1.4 对比研究内容及相应指标 | 第35页 |
2.2 有限元分析结果对比 | 第35-46页 |
2.2.1 RPC结构层拉应力分析 | 第36-39页 |
2.2.2 钢顶板最大位移和应力 | 第39-42页 |
2.2.3 U肋应力 | 第42页 |
2.2.4 局部轮压下钢顶板的肋间相对挠度和曲率半径 | 第42-45页 |
2.2.5 自重 | 第45-46页 |
2.3 加劲肋和顶板体系稳定性 | 第46-4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3章 纵肋与横隔板连接形式的对比研究 | 第50-60页 |
3.1 纵肋与横隔板连接处疲劳损伤机理 | 第50-51页 |
3.2 横隔板开孔形状 | 第51-53页 |
3.3 分析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 第53-55页 |
3.4 有限元模型 | 第55-57页 |
3.5 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 第57-59页 |
3.5.1 横隔板开孔处自由边应力结果分析 | 第57-58页 |
3.5.2 U肋与横隔板焊缝端部热点A应力结果分析 | 第58-59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4章 桥面板构造对于RPC受力影响 | 第60-69页 |
4.1 节段模型和研究指标 | 第60-64页 |
4.1.1 节段有限元模型 | 第60-62页 |
4.1.2 研究指标 | 第62-64页 |
4.2 构造参数分析 | 第64-67页 |
4.2.1 纵腹板间距 | 第64-65页 |
4.2.2 RPC厚度 | 第65页 |
4.2.3 钢顶板厚度 | 第65-66页 |
4.2.4 横隔板间距 | 第66-67页 |
4.2.5 U肋高度 | 第67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第5章 新型桥面板在悬索桥上的应用 | 第69-75页 |
5.1 工程概况 | 第69-70页 |
5.2 设计荷载 | 第70-71页 |
5.3 有限元模型 | 第71-72页 |
5.4 有限元计算结果 | 第72-73页 |
5.4.1 不同桥面板方案计算结果对比 | 第72-73页 |
5.4.2 新型组合桥面板RPC结构层拉应力 | 第73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5-78页 |
6.1 结论 | 第75-77页 |
6.2 展望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85页 |